《朗读手册》【上】

出版于1982年


| 这本书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 |

为人父母,也有80/20法则:带领孩子爱读书、读好书,是家长和社会很小一部分投入和努力,却是下一代成长最重要的基础之一。


| 类似的书 |

《孩子心灵的蜜糖》—— 作者: 格拉底斯.亨特  ( Honey for a Child’s Heart, by Gladys Hunt )

《普鲁斯特与乌贼》—— 作者: 玛丽安.沃夫(Proust and the Squid, the Story and Science of the Reading Brain, by Maryanne Wolf )


| 书中摘抄 |

“ 读书,是我们赤手空拳来到这个世界上,手里能拿到的、最重要的武器之一。它摧毁无知,打败贫穷和绝望。没有它的帮助,生活也许会把我们一点点吞噬。”

“ 这么多年来,家长一直问我,是该给婴儿放莫扎特,还是买昂贵的教学玩具,还是让他们少看电视,或是早点儿学电脑?我的回答一直很简单:给你的孩子大声读书。”

“ 很少有小孩儿会自动喜欢上阅读。有些孩子,我们给点甜头儿,让他们自己一步步走进读书的美妙世界;另外一些小孩儿,需要你亲自出马,带领他们,演示给他们看。”




在做家长这漫长的,365天24小时,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痛并快乐着的生涯里,有没有80/20法则?

帕雷托法则,英文Pareto principle,也称为二八定律,是说在生活的众多现象中,常常大约80%的结果,取决于20%的原因。

这个定律,不一定在每一件事上都体现为80/20 的比率,有时还有可能是90/10,甚至是99.9/0.1。

它只是强调一个概念:事情的发展,不一定是线形的,均衡的。大部分的劳动成果或产量,取决于小部分的、但是关键性的前期投入和努力。

我们常想象,事情的发展,是一条直线,50/50,有多少耕耘,就有多少收获。如果我们拨开这种貌似毫不费劲儿的推理,用放大镜看一看生活这个黑洞的深处,也许会大吃一惊。

养孩子是一件繁琐庞杂的工程,但如果我们不慌忙跑来跑去,而是安静地坐下来,好好想一想:能不能也用80/20法则来经营呢?

如今的父母,大一清早儿,打开报纸第一版,就遭遇 “商业、股票、华尔街、盈利” 这些字眼儿;再翻翻第二版,可能又撞见大大的黑体字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然而,在著名的《80/20法则》那本书里,常提醒商业管理者的,就是不能站在 “起跑线” 这个角度看问题:不要只想着 “投入” 了多少时间、精力、金钱就骄傲自豪了。

一桩投资,重点是 “产出” :凡事从 “效益、回报率” 考量,这才是善经营之人干的事儿。

那么,什么是为人父母的 “产出” ?是不是 —— 今天我们把孩子放在起跑线上,十几年后给家庭,给社会,究竟 “产出” 一个什么样的成年人?

这需要先飞到终点那一头儿,才能看得清;需要一个家长不随波逐流、有前瞻性、再有点儿想象力,才能再沉吟着、慢慢踱回起跑线上,仔细挑上几件儿最简单、最省力、也是最关键的事儿来做。

比如选择 “读书”。

《朗读手册》这本书讲的就是 —— “ 带领孩子爱读书、读好书 ”,这是我们普通家长能做到的,投入相对最小的 “资本”,产生相对最大的 “回报率” 的事儿之一 —— 读书,奠定孩子人生最重要的基础之一,也帮助他们在未来一条比较高阔的道路上行走。

80/20法则的优雅,在于会说 “不” 字,其乐趣在于:明明有很多烦躁挠头的事儿在巴巴儿地等着你,可你偏偏坏笑着抱着胳膊,选择不做,或者只选做一两件。

但是,这种活法儿,需要我们有勇气,有一种罕见的诚实,还有那更为罕见的,不断向自己提出问题的活跃头脑。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日子大多数时候是古井无波的。一个人,只有慢下来,静下来,真实地面对自己,进行一点儿思考 —— 只有在这时,他才能真正发现自己,才能自我更新,才会超越生活本身的沉闷。没有思考的人,只能看见生活的冗长、重复、闷钝。

然而,自我认识,是这么难的一件事,尤其是需要对自己进行大量健康而又清醒的批判时,更是如此。人们为了逃避面对自己,宁可去做其它任何事 … … 任何事!”

其实,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真心实意想做一个好父母。如果有坏蛋冲孩子开枪,我们几乎都会毫不犹豫地飞身上前,用自己的胸膛,挡住那一颗子弹。

可是,在平平淡淡的日子里,在辛苦了一天,回家一开门孩子们冲上来搂住大腿的疲惫里,为了能逃避跟孩子一起静心坐下来读本儿书, 为了逃避真正的面对自己、面对孩子, 我们宁可大声吆喝四处奔波 … … 宁可去做其它任何事。

为了也帮孩子挣脱没有思想的生活之沉闷,我们也给他们不间断提供紊乱的刺激与娱乐。

我们宁可带着孩子钻胡同儿找到最难找最隐秘的馆子吃最好吃最奇怪的东西,凌晨六点爬起来给他们做头发去最美的影楼拍艺术照,买漂亮夺目的裙子和文具,去迪斯尼新疆西藏美日欧,买各种智力开发玩具,看各种教育频道,再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补习班。

或者宁可陪孩子看电视电影电脑打游戏,因为这样可以不用四目相对,他也瞧不见你的眼睛,你也不用看他的眼睛 —— 你俩肩并肩坐在一起,盯着一个发出荧光的扁平四方形,轻而易举杀掉好几个小时。

在口舌声色的欢愉、肉体的满足里,在营营扰攘、无足轻重的忙碌里,在挖空心思的刺激、微弱琐碎昙花一现的乐趣里,我们拖着孩子,日复一日,“消费” 着生活。

慢慢地,孩子这样忙碌地长大着,放假时,放学后,在花样翻新的间隙里,在家门口换鞋的地方儿进进出出,穿鞋,脱鞋,放下书包,背上旅行包,放下旅行包,背上书包。

当我们满意而怅然地叹一口气,说: “让我们看着孩子慢慢成长!” ,你数一数,有多少次这样 “看着” 孩子成长,自己是正好儿深深陷在电视电脑前的沙发里,或是刚从掌上的小屏幕里抬起头来?

而且,你只深情注视他背着书包远去的背影了吗?不知你注意他的眼睛了没?

那曾经黑白分明的、能一直望到底、望见灵魂的、婴儿的眼睛里,现在还剩不剩下星星跳耀的小火苗?那种新鲜的小树叶儿在阳光下的一闪一闪的亮?

看了《朗读手册》,也许我们一拍脑袋:咱们普通人,能给孩子的,也许不仅是厨房里烟熏火燎、一天张罗四遍 “ 宝宝快来吃好吃的喔可好吃啦 ”、不吃就端着个碗追着喂;也许不仅是给他们咯吱咯吱洗得衣服崭新小脸儿屁股蛋儿锃亮;也许不仅是舍得投资最健康的纯天然绿色食品、专卖店的昂贵玩具和大牌儿童装、贵族私立学校和三角钢琴、暑假去海滨寒假去滑雪、其它假去豪华游轮和迪斯尼… …

也许,还可以考虑考虑:一、帮孩子爱上 “读书” 这件事;二、由此衍生出来的、一个互相尊重的、健康的、温暖的、有建设性的、有意义的亲子关系。

这两个 “前期投入” 加起来,在 “养孩子工程” 能用上的80/20法则里,也许可以属于那关键的20%。

有时,家长心里隐隐知道该跟孩子读读书,就像隐约知道每天该喝八杯水,该锻炼三十分钟 … … 但需要有人,真的像作者崔利斯这样,盯着我们的眼睛,摊开双手,恳切、坦白、大声地说:

“ 看,别再逃避了,别再偷懒了,别顾左右而言他了—— 如果其他事情你无能为力,至少,你能为孩子做的,最重要的、也是最简单的事儿之一,就是跟他一起读书,帮他爱上读书。”




那么,人为什么要读书?

从前,有一对英国学者夫妇,在中南美洲做原始部落研究的时候,从一次灾难里,救了一个几天大的小婴儿。她死掉的父母,都是典型意义上丛林部落的人,一圈树叶遮住私处,语言简单,没有文字。

这个婴儿,被这对学者带回伦敦当女儿抚养,她长大了以后,成了牛津大学的博士,会说六门外语,做了外交官,闲时喜欢弹肖邦和拉赫曼尼诺夫。

如果她当初在莽莽丛林里长大,会是什么样子?

这是社会人类学家克里福德. 戈尔茨在《文化的解释》( Clifford Geertz,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 一书里举的一个例子。

进一步,戈尔茨说:我们大多数人,如果并不是生下来就一个人住在荒岛上与世隔绝的话,在普通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智力,其实准确地说,分为 “个人智力” 和 “共享智慧” 两块 — —

个人智力,是硬件、是基础。

共享智慧,是他所处的社会文明里,其他人类的智慧跟他的传递与分享:他从人群中 —— 比如他的父母、家庭、学校、整个社会环境 —— 分享到的智慧越多,他也就越 “丰富” 起来。

这也就是所谓 “社会文化、社会文明” 的重要意义所在:个人智力和共享智慧,共同塑造一个人类社会里的 “人“。

我们在荒岛上孤独长大,在狼窝里跟小狼一起长大,在纽约长大,在亚热带村落里跟族人一起戴贝壳项链赤脚捕鱼长大,因为能够分享到的智慧不同,长成不同的一个人。

一个婴儿生下来,在一个有限的环境里生活,比如住在大山里,比如有一个固定的社会阶层,比如能获得多少资源、金钱、人际关系等等,其实很难突围。

只有通过智慧,才能帮我们摆脱肉体所在的环境禁锢。

而我们能够交到这个婴儿手中的,有一个独特的财富:文字。

人类的生存智慧,不是像鸟兽一样,仅靠口口相传 —— 人,有 “文字” ,完整地记载着前人摸索出来的规律、经验、教训:科学,哲学,艺术… …

文字,是人类传递生存智慧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是一本书上印着的这些小黑点儿,把我们从肉体的围城解救出来,可以超越时间、空间的界限,分享到任何阶层,任何文明,任何时段的智慧。

一本第一流儿的书,是那些世界上历史上最聪明的一些人写的;当我们翻开他写的书,他就坐在对面儿、耐心地,一对一地,毫无保留地、对我们倾囊相助。

一本好书,像一张迷宫的清晰鸟瞰图,帮我们在人生路上,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方向,甚至是极少有人知道的捷径和秘密通道。

如果你足够努力,外加一些运气,最终有可能摸到迷宫的出口。

举一个小例子,比如说:为人父母的智慧。

想想看,有点儿意思:我们所谓 “上学” 受的教育,不过是作为社会的年轻劳动力,革命的一块砖,机器上一根钉,所以国家为我们提供这些砖和钉的相关技能培训。

等到二三十岁的时候,我们这些砖和钉,有一项很重要的职能,又直逼面前:为这个社会养育下一代的劳动力。

但是,学校里,基本没有这方面的培训。也许觉得这是个本能,是个常识?谁都会生孩子,会生就会养?

其实,为人父母,需要一些相关知识,单靠常识,有时可能并不够。

做一个父母,并不比做一个医生少费脑筋吧?但如果我们躺在手术台上,一个人进来了,穿上白大褂,戴上口罩、手套,一边挽起袖子、操起手术刀,一边说:“ 您好,今儿我给您开刀。我没有受过任何这方面的培训,也没有自己读过这方面的书,但是您别怕,我会依赖常识。”

听了这话,您会不会赤条条从手术台上蹦下来?

话说回来,学校虽不曾培训我们怎样为人父母,但我们已经默默地从自己的父母、家庭、社会那里直观 “分享”到一些智慧;此外,我们还有更多的 “书”。

不读书的人,接受这些 “共享智慧” 的途径,相对就少一些。

就像崔利斯在本书中写道:“一个没有读过的故事,不过是散落在纸浆上的一些小黑点儿。”




这本书,是一个普通的父亲写的。他原来是一个编辑,也是爱书人。

在他的孩子开始上小学时,崔利斯有时候去学校里做做义工,给孩子们念故事,讲讲书,讲讲跟书有关的事儿。

慢慢地,他细心发现:贫穷家庭和不爱读书的家庭出来的孩子,在学校里很挣扎。于是,他开始自己做调研,并自费出版了这本书。

书成了畅销书后,他辞去工作,花了一辈子,在全国各地几十年去推广和呼吁 “请带领孩子读书,为孩子大声朗读”。

他写了这本儿书,做了这件事儿,在美国教育界图书界,八十年代开始,慢慢地兴起了 “大声朗读” 的潮流;师范院校里,它成为一本教材;在全美三千多所中小学里, 自由读书自习,成为每天课表里必有的安排;连遥远的地方,比如波兰和日本的教育界,都受到激励,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我家老大小的时候,我没有经验,有很多困惑,有一天,问孩子的幼儿园老师:“我很想读一些育儿的书,您能不能给我推荐几本?”

老师湖水一般的灰蓝眼珠凝视了我好一阵儿,才说:“我做老师做了二十几年,其实很少给家长推荐育儿书,因为有的家长会觉得很敏感。但看你是实心实意的,我明天给你一个单子吧?”

第二天,她笑眯眯递给我一张纸,上面用铅笔写了八本书,排在最前头第一本,就是这《朗读手册》。我读了这八本书,心中为人父母的天地从此不再一样。

我常去的图书馆,搞活动免费派发的奖品,也常是这本儿。

今天,在美国的亚马逊上,如果我们搜索 “读书育儿” 这个主题,这本初版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书,仍然受到最好的评价之一。

从那时到现在,家长需要关注孩子读书这件事,几乎没有任何改变。

这本书,数据详实,语言恳切简朴,从一个普通父亲的角度,从一个普通爱书人的角度,从一个花了一辈子呼吁整个社会“关注孩子读书” 的专家的角度,告诉了读者两件事:大人和孩子为什么要读书,家长为什么要给孩子朗读。

每早必读《华尔街日报》的父亲,如果在书店邂逅这样一本书,上头写着 “这个月,我们天天跟沃伦.巴菲特吃午饭,发现他成功的秘密是... … 他每日白天这样做… … 晚上那样做… … ”, 有没有可能把这本书买回家?

《朗读手册》就是这样一本书:它详细地讲了 “爱读书的孩子” 是怎样被培养出来的;我们从书上会发现,在家里,在学校,这种爱读书的孩子,还有他们的父母,每天选择干什么,不干什么。




| 家长和孩子为什么要一起读书?|


在书的第一章里,有我在读这本书时最受感动的一段。

作者写道:“有一件很难启齿,容易让人感到伤害,也很让人不怎么好接受的事:家庭的贫穷程度,跟孩子的阅读,词汇量,最后到智力的塑造,是紧密相连的 ... …

… … 常有些教育工作者问我:’你在讲这些贫穷和读书之间的话时,怎么讲,能让有些人群不感觉太受伤害?’  我则给他们引用我有一个早晨在田纳西演讲的一段话:

‘我现在告诉你一个秘密 —— 一个政府的秘密。它跟当年对吸烟和癌症的研究有点儿像 —— 只不过,这个研究告诉我们:为什么有的小孩的脑子寿命很长,而有的小孩,大脑早早就死了。

1996年政府就知道了这项研究,但是总统不愿意跟公众讨论它,民主党、共和党、参议员、众议员,也都不愿站出来跟我们聊这个。因为他们害怕讨论这项研究,会伤害到一些选民的感情,那么他们就会失去一些选票。

于是,政府跟大家说,是学校和老师不够好,我们要改进学校。这样他们反而又拉到更多选票。

政客们说的那是谎言。

我不竞选,所以我也不用扯谎。我希望您听了我的话,请不要感觉受到了伤害。但是说实话,比起给家长留面子来说,我其实更想救救你们的孩子。所以我今天就讲一讲这个秘密,告诉大家:什么最能帮助到您的孩子,又是什么最害了他。’

接下来,我再引用这项研究和数据。当我演讲完毕,他们全体起立给我鼓掌。所以我猜,比起仅仅是感觉受到了侮辱,大伙儿可能更感觉是得到了一些有用的信息。”

书里接下来列的,是这样一个图表:


一个孩子长到四岁为止,他从跟别人的对白中,听到多少个词?


这个研究说的是:

一个孩子长到四岁为止,他从跟别人的对白中:

如果他来自高知家庭,听到过四千五百万次/个字词;

如果他来自中等工薪阶层,听到过两千六百万次/个字词;

如果他来自贫穷阶层,听到过一千三百万次/个字词。

一个人,长到四岁,不认字之前,能够听懂的词汇量,已经是他未来一辈子词量的四分之三。从他开始说话,跟我们交流那一天起,他每天平均涨十个字词左右,这个源头,是他周围的人跟他的对白;词汇量,视交谈内容的丰富而定。

而一个人平常日子不太用的词,只能在印刷品里遇到。

崔利斯写道:“对生活在一个贫穷地方的孩子来说,他们受到的最大的伤害和不公平之一,是没有一个藏书丰富的学校或图书馆。”

因为这样,他们就失去了一个重要的 “自我教育” 的机会。

他也许没有校舍,没有老师,但是,如果他可以接触到书,他还剩下 “自我教育” 这一种可能。如果连书都没有,那他可能更被牢牢地绑死在贫穷和无知里。

有的人家境小康,甚至是巨富,孩子不爱读书,思想的成长也受到限制,也算同一个道理。家里没有书,或者没有读书的动力、习惯、气氛,这也是一种贫穷和伤害。

这样的富孩子,跟光脚下田没有学校没有图书馆的赤贫孩子一样,都失去了 “自我教育” 的机会。

书里还列了这样一张图表:


父母的生活方式,对孩子读书兴趣的影响


我们在这看到:

父母闲暇时如果看书,那么孩子也爱看书的比率更高。

父母闲暇时如果看电视,那么孩子不爱看书的比率更高。

孩子家里有书的,跟家里没有书的孩子相比,更爱看书。

孩子能去图书馆的,或有人跟他一起读书的,也相对更爱看书。

—— 贫穷,以很多种面目出现,也有很多种伤害。

说到底,是父辈生活方式的限制,而不仅仅是钱,束缚了一个孩子的成长。

崔利斯写道:“ 读书,是我们赤手空拳来到这个世界上,手里能拿到的、最重要的武器之一。它摧毁无知,打败贫穷和绝望。没有它的帮助,生活也许会把我们一点点吞噬。”




| 也有令人振奋的好消息 |


书里举了几个穷困家庭出来的孩子做例子:

黑人哈佛学者,罗纳德.佛各森。他的母亲只念到小学三年级,但她鼓励儿子读书,要求他每天都去图书馆,每周交给她读书报告。

美国电视读书俱乐部主持人欧普拉。她小时候在密西西比穷乡僻壤长大,14岁被猥亵怀孕,不知道自己的明天。后来,她有个认真负责的继母,每天都把她放学以后放在图书馆里。今天,她被称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女人。

本.卡尔博士。他是单亲母亲带大的,靠给人家做清洁工和保姆维生。母亲敦促他和弟弟少看电视,带他们去图书馆,每周至少读完两本书。他后来上了耶鲁,三十三岁时,成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儿童神经医学部主任。

他们对图书馆有一个共同的称呼:“人民的大学” 。

这些母亲,做的都不是花太多钱的事儿,因为他们也压根儿没有钱,更别提上什么补习班课外班。

崔利斯写道:“光靠补习班和刷题来学习,有点儿像一个人得了癌症,医生却跟他说:“这你得注意清理头皮屑啊。”

相反,她们做了个80/20法则的事儿:鼓励孩子读书,帮助孩子爱上自我学习。

好不容易多出来两小时休息吗?给孩子读一段儿书,听听孩子念书,读一读他写的读后感,怎么样?多出来块八毛儿闲钱吗?买一本好书怎么样?

收入低,不是孩子学习好坏决定性的、唯一的因素。

这些家庭,靠的是 “自己读书” 这个不算昂贵的解决方案。

“带动孩子爱上读书”,相比其它投入来说,是花时间、金钱、精力相对少,但性价比很高的一个投入。

对收入低的家庭来说,也许的确 “不容易”,但并不是 “做不到”。

书中,还引用了一项涵盖22000个学生的跟踪调查:在小学第一年的考试里,是的,来自贫困家庭的小孩,在考分最低的(倒数百分之二十五)那批孩子里头,占了百分之五十二。

然而,在考分最高的(前百分之二十五)那一批孩子里头,来自贫困家庭的小孩,占了百分之六。

就是说,不管穷富,都有考最高分的。

同样,在每年考上大学的统计里,有百分之六,是来自贫穷家庭。这跟小学统计里那批百分之六的穷孩子,首尾呼应。

崔利斯写道:“这样的数据说明,只要父母选择了正确方向的努力,孩子的成功,不是不可能。”

最令他感到鼓舞的,是另一个跟踪调查:30个从蓝领低层出生长大的小孩,其中,有十五个小孩,长大了成为了学者。另外十五个,没有摆脱自己出身的困境。

这摆脱了出身的十五个小孩,成长中有什么共性?

这十五个学者中的大多数:小时候有人给他们念书或讲故事;家里有很多书;他们的父亲或母亲,经常阅读报纸,杂志,或书;家里有鼓励和支持读书的氛围。

还有一个共性,这十五个人,每一个,都说小时候有很强的愿望想读书。他们说,从阅读里,不仅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而且还找到了 “关于生活的答案”。

崔利斯用这句话,顺便回答了家长心头常存的一丝疑问:我们很容易理解数理化是有用的教育,那么文学,这假的东西,到底有啥用?

他写道:“这就是所谓文学,小说,虚构作品的终极作用,也是教育的终极目的之一——人生的意义。”



【下半篇】在这里

(主编说我整个儿文章太长,建议我分上下篇。都在我的主页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839评论 6 48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543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3,116评论 0 3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371评论 1 27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384评论 5 37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111评论 1 28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416评论 3 40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053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558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007评论 2 32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117评论 1 334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756评论 4 32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324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315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539评论 1 26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578评论 2 35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877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 虚构的文学,究竟有什么用?| “找到人生的意义”,也许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任何人的一生中,内心里最深切的需要...
    山如兰阅读 1,167评论 2 3
  • 2011年,杨千嬅接受某杂志专访,她承认和陈奕迅有过一段情,当她得知陈奕迅也被采访者问过这个问题时,杨千嬅眼光一闪...
    逗芽电影阅读 955评论 0 3
  • 最近陆陆续续谈了很多跟工作有关的问题,原因是我依然没工作。今天我忽然意识到,我没有工作是因为我没有尊崇内心做一份可...
    知更鸟Robin阅读 171评论 0 0
  • “裴先生,这边请。”校长恭敬地迎着一个年轻人在黄昏的校园里漫步,而这个年轻人,也是清俊逸雅之姿,引来不少女学生的惊...
    劷咩咩阅读 606评论 1 5
  • 上一章 //www.greatytc.com/p/094d7940d59f 中秋节之后没两天,简易也回到了...
    湖蓝和月白阅读 283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