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九点就上床休息,以至于周六早上五点就清醒过来,睡不着索性开始看昨天才收到的新书《小小巴黎书店》。一发不可收拾的看到下午四点,一口气读完了这本长达四百多页的小说。
故事的主人公佩尔杜是“水上文学药房”里的灵魂药剂师,他博览群书,坚持对的书只能卖给对的人,他认为卖书和卖药是同一个道理,需要对症下药。他性格怪异,从不与人有肢体接触,逃避一切女人的示好。凯瑟琳温柔的雕刻师,被P先生抛弃的女人,佩尔杜的新邻居,因为她的到来,佩尔杜打开了那间房间,搬出了桌子,发现了一封被自己刻意埋藏的未曾开启的信,也是在她的劝说下佩尔杜阅读了那封迟了二十年的信。佐丹天才作家, 心地善良,但苦于盛名之下灵感枯竭,为了逃避媒体逃避公众,跟随者佩尔杜一路游行到达博尼约,两人亦父亦友。库尼奥第三个跟随上路的人,找寻“一个女人”二十年。一流的厨师,什么工作都做过也什么都能做。随着故事的展开,三个人沿着水路一直往前,途径遇到的每个人每件事都在一点一滴的打开佩尔杜沉寂了二十多年的心门,妮娜.乔治对于主人公佩尔杜的心理描写十分的细腻,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佩尔杜不是一个小说里的人,而是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他和我们一样,会逃避,会胆怯,会退缩,会纠结,也会勇敢,会直面。有人说故事的最后有一些拖拉,其实在我看来那不是拖拉,反而显得真实。佩尔杜一路往前到达博尼约,但就在那临门一脚的关键时刻,他退却了,他觉得他还是没有做好准备,面对曼侬的准备,面对过往的准备,这不正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的情感吗?妮娜.乔治将佩尔杜这些转变的内心戏刻画的十分的细腻深刻,这也是佩尔杜鲜活的原因之一。生活本来就是清晰与迷茫、勇敢与胆怯不断重复相互交织的一段路。喜欢的姑娘,暗恋的男生,默默的关注着,想要找个特殊的日子去告白。当特殊的日子到来的时候又开始思虑自己是不是真的准备好了?纠结忧郁本来就是人性的弱点,即使再刚强果断的人,在爱面前,也会有所犹疑。曼侬就是那个让佩尔杜纠结犹疑的那个女人,多情浪漫,一生爱着不同的两个男人。文章中间穿插着曼侬的日记,曼侬的日记往往和佩尔杜的心理相呼应,每读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抽丝剥茧的过程,引人遐想,引人入胜。佩尔杜从未想过和卢克见面,卢克,曼侬的丈夫,成熟稳重的农场主,当得知曼侬爱着两个男人的时候说:这是我们拥有的唯一的人生,我想和你共度我的人生,但不会阻碍你的人生。这样的男人,足够吸引每一个女人,他给女人安全感以及自由。佩尔杜第一次听说卢克再婚的时候他极端的愤怒,他不懂为什么作为曼侬的丈夫,卢克凭什么可以再婚,而自己却将自己埋在二十年前的那个八月。可故事的最后他和卢克的谈话让他明白,二十年前的自己多么自负并且愚蠢,他终于明白曼侬说的:不要在意死亡,它改变不了人生,我们对彼此的意义永远不变。爱永远不会因为疾病、因为分离、因为物质而消散,只要有爱,爱就无所不在。你在时,爱是你;你不在时,所有的一切都是你。
妮娜.乔治除了非常擅长刻画人物,描写人物的心理变化之外,文笔也不容忽视。对于巴黎各处风景的描写,犹如一副写意画卷在读者的脑海里徐徐铺展开来;作者对于美食,对于舞蹈的描写,也同样的不留余力,都能让读者感同身受,沉醉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作者对于性爱场面的描写,细致入微却不露骨,直接却不直白。读妮娜.乔治的文字会觉得是一种享受,会让人想要逐字逐句的去阅读,而不是一目十行。性爱描写的场面就足以让读者感受到法国人的热情和骨子里面的浪漫,在我看来这就是妮娜.乔治文字的穿透力。很多时候故事的出彩除了情节的精彩,引人入胜之外,文字的穿透力也是相当的重要的。斋藤孝曾经在《深阅读 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中提到:好的故事作者往往都是通过侧面的描写去烘托人物或者深化故事主题。而这种所谓的侧面描写就需要作者对文字的驾驭力,能够穿过这些看似可有可无的文字描写直击人心。我自己就有写小说,写小说的过程中其实很多时候除了情节之外更多的是要考虑故事的完整性,毕竟很多时候情节就是灵感的一个乍现,那抓住这个一闪而过的片段之后要如何去延展和扩充,文字上如何表达更加妥帖?情节之外的景物描写和人物的心理描写如何才能形象生动如何才能让读者觉得感同身受?所以很多时候真正考验作者的反而是情节之外的文字。
故事情节有了,作者文笔也有了,那写作的技巧呢?韩剧《请回答》系列的编剧李有静老师,众所周知,擅长埋线。为何埋线?就是在故事的开头通过一些小的细节去暗示结局男女主角的人选和走向,《请回答》系列很多人感兴趣除了故事本身之外就是为了看看究竟谁是男主,自己猜的对不对。这样能很大程度上的激起观众的积极性,调动观众的参与感。其实在《小小巴黎书店》妮娜.乔治也使用了同样的手法,埋线。我以前上写作课的时候,写作课的老师说过一句话,她说文章是由字所构成的,那些你们看似可有可无的每一个字,都不是可有可无的。作者不会浪费篇幅去描写一大段无关紧要的情景物,关键就在于读者有没有去观察这些细枝末节。佩尔杜第一次和佐丹见面的时候作者就暗示了佐丹最后会和佩尔杜一起回到曼侬的故乡博尼约,那究竟这条暗线在哪里呢?如果你已经翻开了这本书,或者准备翻开这本书,那么不要放过细节,自然就知道了。写作技巧其实不难看出来,看的时候多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为什么不能换种方式去描写?所谓的技巧、手法都不过是写作者的套路,带着问题去读书,自然就能看懂了。
在阅读《小小巴黎书店》之前我从未阅读过妮娜.乔治的任何书,也并没有听说过她,我在百度上搜了一下关于她的介绍,很抱歉,也没有搜出多少东西来,对于她的了解仅限于书本扉页上的两行介绍。1992年起开始担任记者,写专栏,从这一行信息可得知妮娜.乔治最少拥有二十多年的写作史,对于文字和故事情节的掌控自然是不在话下。在读完《小小巴黎书店》之后我又有了一个认知,妮娜.乔治的阅读量很惊人,作者借用佩尔杜的身份去告诉每个人什么时候适合读什么样的书,足可见她对于她所推荐的每本书都是细读过。 妮娜.乔治推崇读书,她认为阅读是一段无尽的旅程,一段漫长的,的的确确不会结束的旅程,会把人变得更温和,更有爱,更宽容。原文中有一段佩尔杜企图说服来买书的安娜换一本书时的话:你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不要太亮,有只小猫陪着你,还有这本书,请慢慢读,这样你可以中间休息一下。你会思绪万千,或许会哭那么一小会儿,为你自己,为这些年。但之后你会感觉好很多,你会明白你用不着死,即使那个男人没有好好待你,让你生不如死。然后你会重新爱上自己,不会再觉得自己丑陋或者幼稚。
我常常会觉得自己脾性奇怪,总是无缘无故毫无预兆的低落或者迷茫,好像前一天还斗志满满,一觉起来就觉得前途无望。通常在这样的时候做什么都会觉得倦殆,毫无积极性。这种时候我一般什么都不做,去看书,去看自己喜欢的书,随便什么书,不停的看,不停的看,一直看到自己走出迷茫。斋藤孝在《深阅读 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阅读》中曾经提到过:人之所以烦恼很多时候是因为书读的太少。解决烦恼的最佳办法就是不断的读书,等到我们的阅读量到达了一定的高度,看问题的视角自然而然就会随之打开,很多烦恼自然就会迎刃而解。回到《小小巴黎书店》这本书,书的最后列出了妮娜.乔治在整本书中说提及的部分书,以及适应何种症状的人去阅读,比如当理想与现实相抵触时可以读《堂吉诃德》;失去创作灵感的作家,或者那些认为犯罪小说中的谋杀案其实没有那么重要的读《将女人扔下桥》,诸如此类,我想只有在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之后才能做到像佩尔杜那样对于每一本书可以治疗什么样的病人信手拈来。有兴趣的可以祥读,然后对症下药列成书单。很多问题通过阅读我们就能找到答案,所以去读,多读多看。
最后引用佩尔杜的原话作为结尾:卖书就像卖药,有的书适合一百万人读,有的书只适合一百人,甚至有的书只为一个人而写。
《小小巴黎书店》为你而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