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发了第一篇文章,不到一天阅读量就达到了200+,激动之余也切身感受了把自媒体的魅力。暗暗下定决心,要努力好好写作,争取用文字渡人。上周的主题是原生家庭会带给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不同种模式的原生家庭,每一种模式下成长起来的我们都性格各异。在研究过程中,我对自己的成长轨迹进行了梳理。以我为例,最鲜明的记忆是幼儿园作为老师指定的领舞选手时,妈妈脸上的自豪;也清楚的记得一年级考双百分妈妈骄傲的喜悦,妈妈的这种感觉被我逐渐翻译为:得到老师的认可是正确的事。这个观念会支配我在行动结果上努力满足老师的标准和要求,但过程中却失去了自己对事物的分析和判断。老师说的就一定对吗!
作者苏珊.福沃德女士认为若要修复自己的性格缺陷,首先要看我们从原生家庭那里继承了什么,具体包括什么样的感觉,态度,观念或行为方式。这些继承可以是显性的,如母亲对女儿说女孩子不能夜不归宿。也可以是隐形的,比如妈妈对我在学校取得成绩时表现的喜悦。当我们还小时,家就是我们的全部,我们会把父母的感觉,态度,观念和行为进行自我翻译,然后把这样的翻译形成观念,用这些观念指挥日常行动。比如,父母告诉孩子世界是不可信的,那孩子在与人交往中便会心存一份戒备,也许有人说这样挺好呀,孩子可以保护好自己不受伤害,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蜷缩在自我构筑的“围墙”内也错过了许多曲径通幽处及一览众山小的美好。
你从爸妈那继承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