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长与一个边陲小镇,从小就是一个人缘挺好的人,在任何班都有很多朋友,孩童时代的感情纯真简单,顺路回家可能就是相互交往的理由,还有就是取决于看你是否顺眼。同学之间的帮助也仅仅限于写作业,借书本,在老师那打掩护。
大学后的每个假期总会在家乡的各个角落偶遇原来的同学,相见的寒暄也让人感觉自己是属于这个城市的,随着毕业工作的压力上来,加上原来并不发达的网络,逐渐的都失联了。
02
迈入社会,曾经的老友已经遍布各地,才发现身边连个老同学都没有,结识了很多新朋友,一茬又一茬的在换。
新朋友的交往无外乎有一个特点,就是工作中无交集了,生活中也再无交集,只能看见“朋友圈”或多或少的更新和点赞。很多朋友在刚毕业之初也会如此感叹身边没有好友,再也没有随叫随到的烧烤和啤酒了。
03
有的人却好像逆流而上,每日感觉都是酒局不断,聚会不止,上班时晕晕乎乎,萎靡不振,仿佛期待着你问他(她)怎样了,他都会说昨日和两个朋友、老哥又约着喝酒了,深更半夜才回。
顺带着还要吹嘘一下昨日列席的达官显贵,作为老好人的我这时总会表露出羡慕和崇拜的眼光,哇这么厉害啊,交际广啊。其实内心就和网上说的一样,表面笑嘻嘻,内心XXX。
刘姐就是我所说的那种人,给人感觉交往的都是天花板一样的人物,平日坐我对面,故作叹气、扶头,接着就是那套熟悉的对话,最后会拉一句有啥事跟姐说。
后来还真的遇到事了,我的腿受伤了,在做手术和保守治疗之间纠结,也看了好些医生,拿不定主意,这时想着求助下平日广交朋友的老大姐,刘姐很爽快的答应帮我找人,然而并没有然后。后来思索,她没必要为了帮我一个刚毕业的孩子欠人情,我也就没有当回事。
可后面的事情就越发奇怪了,他儿子在创业艰辛后想考个单位稳定的照顾家庭,但是被分到了一个非常艰苦的地方,班都下不了。刘姐开始运作了,自然也会时常跟我们传递运作进度,今天调这了,明日去那了,不断显示自己的人脉能力,却始终无法达到一个满意的程度。
我的事算了,儿子的也解决不了,绵绵不休的饭局带来的所谓人脉最终还是倒在了自身价值的不足之上。
04
社会交往的前提,二人的交集有共同的利益驱使,就像寄居蟹一样,螺壳和蟹体相互依存、互相利用。你需要明白对方的潜台词在说什么,说原则上不行的事情,就是某些东西没到位,没有细致的听你的要求,那就是拒绝。
认清自我价值,突出自身优势和特点是交往之间的重要环节;人情社会中的交际并不是说必须要交换什么,简单真挚的情感也是平等相处的重要环节;与其在酒桌上推杯换盏,不如沉心静气的提升自己,社交来往会变成被动推动你前行的事情,而不需要成天唯唯诺诺的去攀附那些人,希望你我在社会中都能找到一份纯洁的感情,不被其他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