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格格
01
成不了阅读量10W+的自媒体人这件事,我是可以原谅自己的。
光看今天的标题,你就知道了,有哪个10W+的博主、自媒体人,会起这种云里雾里的名字?不够戳心,不够扎眼,不够吸睛……可那又怎样呢?
我不是靠写公众号赚钱的,主要是也没本事靠这个赚钱。在自媒体的圈里,NB的人太牛了,比不了,就老老实实地做自己吧。
写点真实的感受,给喜欢真实的朋友,能在思想和心灵的层面上,产生一些共振,也是极好的。
最近读了一些张枣的诗,今天的标题就来自于他的《镜中》,读到最后一句:“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心中一阵暗潮涌动,思绪万千。
大概是因为,这句话里有我内心的一些投射。
02
投射是心理学上的概念,大致是说:
我们会把自己的性格、态度、感受,投射到别人身上。这种感觉就像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其实,青山根本不知道你是谁,都是你在自编自导自演。
我觉得,文字、影视也有这样的效用。
同样一段话,同样一个场景,每个人领悟到的东西都不一样,因为个人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感知能力都不一样。
之前在电影院里看《后来的我们》时,旁边的一个女生看到落泪,而我却昏昏欲睡。
我不知道她经历了什么,或正在经历什么,无法评判。但是,对我来说,那故事挺扯淡的。
后来的我们,就是后来的“我”,后来的“你”,哪儿来的“我们”?
走,就走得干净利落,时间这把好手,自会把那些小情愫处理掉,再想起来只是回忆,仅此而已。
这,是我的态度。
03
扯远了,回过头继续说今天的主题。
其实,我读到“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时,想到的第一个人,是鲁迅《祝福》里的祥林嫂。
祥林嫂有一段悲惨的遭遇,因为疏忽没有看好自己的孩子,导致孩子被狼叼走。从此,这便成了她生命里最深的痛,最大的悔恨。
周围的人对她没有同情和怜悯,只有冷漠与嘲笑。祥林嫂不知所措,渐渐地远离了人群,变得沉默寡言,终于在除夕夜里凄惨地死去。
祥林嫂的喋喋不休,她的怨声载道,她的后悔不已,简直成了唠叨的典型。但从心理学角度看,她所有的症结都只源于一点,就是不肯宽恕自己。
在出现心理创伤之后没有及时走出心理阴影,悔恨交加的情绪积压在心里,耗竭了心力,导致精神世界彻底崩溃。
自责,悔恨,羞愧,是伤人等级最高的负面情绪。他人给予自己的伤害,像是一刀子捅下去的疼;自罪感带来的折磨和痛苦,却是周身弥漫性的疼,对人的摧残更大。
04
祥林嫂是虚构的,可生活中像祥林嫂一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C因腿伤休假在家,心里却始终放不下工作的事。他是公司宣传部的主管,许多事都得亲自把关才放心,偶尔放任一下部署,就可能出了岔子。
因为有一项重要的文件需要他签字,他便让助理下班时顺道把东西带过来,放到小区的信箱里。万万没想到,在来他家的途中,助理不小心被一辆电动车给撞了。
事后很久,C一直都觉得愧对助理,每次面对她都会有些焦虑,总试图想办法“弥补”对方,弄得助理也觉得挺不好意思的。
毕竟,那次小意外,只是让她擦伤了皮,并无大碍。况且,就算不给C送文件,她依然要经过那条路。从始至终,她从来就没有怪过C。
K是我的一位读者。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开始了一场异地恋。
思念难耐。后来,对方为了她,放弃了工作四年的岗位,来到K所在的城市,重新找工作。K既感动又内疚,总觉得是自己拖累了男友,因此处处迁就男友。
交往一年后,男友移情别恋,对K提出了分手。K不怨恨男友,反倒觉得是自己不好,导致了两人分道扬镳。
她曾经借给男友1万块钱,虽然自己也遇到了难事,可一直不敢开口向对方要。她认为错在自己,没有理由去讨回那笔钱。
在这场爱情中,她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可心里却还是觉得:如果对方不是因为自己离开原来的城市,后来的一切就不会发生,他们也不会因为生活的琐碎之事闹翻。
在分手这件事上,她觉得自己有很大的责任。原本,欠账还钱本是天经地义之事,可在愧疚感的操纵下,K却只能独自承受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伤害。
05
两个不同的人,两件不同的人,却都反映出了相似的思维——“一旦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就把责任归咎于自己。”
在心理学上,这种事事都认为自己不对的想法所引起的情绪,叫做“负罪感”。这种情绪伴随的观念是:“都是我的错,才会……”。
当负罪感产生时,当事人总觉得自己对所做的某件事或说过的某些话要负有责任,觉得自己不该如此。这种情绪批判的不只是自己的行为,同时也批判了整个人。
“如果……那么”的思维模式,是导致负罪感的重要原因。比如,“如果我再瘦一点,那么他就不会离开我”、“如果我再努力一点,那么晋升的人就是我”。
这种思维模式的危害在于,它跟现实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只存在于主观的推理中,会严重影响一个人的自尊与自信。
很多人也不清楚,为什么自己会陷在“都是我的错”的漩涡中?
我们可以先看一个针对美国大学生的调查:研究人员要求学生们记录一件“给他人带来巨大喜悦的事情”,结果很有意思:学生们对自我的不同看法,明显地影响到了事件的叙述。
高度自信的学生描述的情形多半是,基于自己本人的能力给他人带来的快乐;而那些缺乏自信的学生记得更多的是,分析他人的需求,在意他人的感受,他们强调的是利他主义,而自信的学生强调的是自己的能力。
这就告诉我们——
缺乏自信的人总是把他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从而忽略了自己的能力和正常需求,继而萌生出一种心态:一旦事情出了问题,就把责任归咎于自己,因为没有满足他人而感到愧疚。
这样的思维模式很容易让人产生自我怀疑和焦虑抑郁的情绪,因为背负着强烈的愧疚感,让生活和心情都变得很沉重。
06
自责会影响自信的确立,给心灵增加负担,饱受内疚感和羞耻感的折磨。
要改变这样的状况,我们能够去做的是——
告别“我应该”、“我后悔”、“我不喜欢自己”的思维方式,把注意力从那些让你感到自责的事情上移开,去做你内心深处非常想做的事情。比如:读一本小说,听一场音乐会,全身心地投入到那件事情里,不去想结果和成绩,只享受过程。
心理学实验证明:全身心投入到一件事情里,能给人在精神和体能上带来帮助,并能消除人们对自己的不满情绪。
在帮助他人的问题上,不要只关注他人的需求,无条件地付出,要用自己的热情和能力给予他人适当的帮助,找到自我满足感。
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在各种事情中应当负的责任,不要盲目夸大自己的“破坏力”。
这样可以保护我们的自信,也能教会我们更好地处理生活中的挫折,摆脱自罪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