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进入此书的第五章《行无言之教》。
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身教重于言教”是人们的共识。因为教育无痕,教育一旦“有痕”——让学生感觉到你是在教育他的时候,十之八九,效果不彰,则是失败的。大德无形,大教无痕。影响,在小学阶段尤为显著。
老师就是一本教科书——一本学生天天看的“无字之书”。教师一旦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们的目光就像雷达一样,无时无刻不在追随着老师,并不由自主地、潜移默化地模仿老师的行为。
仪表,是老师这本书的“封面”——头发常理,胡须天天刮,不要一切异样,工作装整洁大方,颜色庄重,皮鞋干净。
“字”——这是老师的第二张脸。能写一手好字,第一节课就能赢得学生的好感(庆幸自己练字未半途而废)。书法艺术为于老师带来了太多的享受、启迪、情趣和智慧。也为于老师的语文教学带来了一道风景。
练字,是于老师备课的一项主要内容。写教案,不等于备课。每节课要求学生写的字,于老师必先照着字帖练,要板书的词语,于老师也会练。力求让板书的字,成为学生的“字帖”。老师写在黑板上以及在各种作业上写的字,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对于写字,于老师是个特别较真的人。
明师出高徒,师傅不明弟子拙,于老师每接一个班,少则半年,多则一年,学生的字就会发生变化,有些学生写的字很像于老师的字体。因为影响使然,引导使然。
于老师在备课本上练的字
于老师的教学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