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文子
最近在读什么书?
《易中天中华史》。
2012年2月8日,北京,一位在家里迎来自己65岁生日的学者,突然萌生出创作一部中华通史的想法。
因为他有一种强烈的欲望与诉求,希望通过一己之力,把中华历史重新进行编纂梳理,审视“世界文明中的中华文明”,找到“中华文明中的共同价值”,并最终回答“什么是‘中华根’,什么是‘中华梦’,什么是‘中华魂’”这三大问题。
一言蔽之,就是三千七百年来,我们的命运和选择。
这位学者,就是当年学术界与大众都争相热议的易中天;这部著作,就是目前仍在连载中的三十六卷本《易中天中华史》。
在易中天看来,重新审视自己的历史,首先要有全球视野和现代史观,其次要有科学态度和价值体系。基于这种思路,易中天提出的第一个观点就已打破世俗窠臼:中华文明,只有三千七百年,并非上下五千年。
易中天的解释是,上下五千年,是文化;三千七百年,是文明。文明的标志是国家,而国家的标志则是城市。从中国境内可考的最早古迹——二里头遗址算起,距离今天,正好约为三千七百年。
我认为有理有据,可以自圆其说。
易中天以其一贯新颖的观点与犀利的语言,再度成功吸引了大众的眼光。一时间自然人声鼎沸、褒贬不一。不过在我看来,在如今这个浮躁喧哗的年代,深度阅读都成奢侈,竟然还能有人静下心来专注修史,无论最终成败与否,这件举动本身,都足已称为伟大、令人动容。博名?十年前已经拥有,博利?一本书的版税尚不及一场商业演讲出场费,而且后者不过两小时,前者动辄数月。这笔账谁都会算。既不渴望掌声,也不想要钱财,那么坚持下去的原因,只可能是出于自己的本心。
出于震慑与尊重,以及幼时便积赞下来的好感,我决定拜读这部《易中天中华史》(虽然我也认为这个名头有点太大)。如果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尚能拿出生命中的六年著书立说,那么我自然也能有时间把它们一一读完,毕竟看一本书可要比写一本书容易太多。
而怎样阅读的态度很关键。
众所周知,易中天并非史学出身(这也是其屡受攻讦的原因),所以也无需苛求看到很多史实的论述与考证。先生原本的目的,就是写一本通俗易读、观点基本正确、有个人见解的科普读物;坐在上班放学的地铁公交,倚在午间小憩的床边案头都可以随时拿起进行轻松阅读的读物。故而每一卷《中华史》的篇幅都会过长,十万字的容量,一个下午就能读完。若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激发读者的兴趣与思考,作者的初衷就已达到。
我认为,教学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存疑”和“启智”。在这一点上,易中天教授显然一直做地十分出色。阅读《易中天中华史》,不会望而生畏,却能发人深省。就放佛围坐在火炉旁,听一位饱读诗书的先生,用最浅显易懂的白话,把千百年来的故事娓娓道来。继而让我们知晓,自身的根本在哪里。
截止目前,我已读完总序《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与前两卷《祖先》、《国家》部分,每卷里都有很多值得思考玩味与反复品读的词句。本文只谈阅读缘由与感受,另择时日再把先生的妙语巧思好生汇总整理。
是为读书笔记。
二零一六年八月三十日
交通楼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