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树王》中的悲剧意识
《树王》讲述的是一群知青上山砍树的故事,凭着人定胜天的坚定信念,他们终于砍倒了树王,但最后在熊熊的大火之中重新理解了新生与毁灭。阿城以其一贯平淡的叙事方式,留下了一个富有深意的结尾,引发了人们对主题的不同讨论。
“天人合一”与“人定胜天”是小说矛盾的两大基调,小说留下的结尾“大家在山上干活时,常常歇下来望,便能看到那棵巨大的树桩,有如人跌破后留下的疤;也能看到那片白花,有如肢体被砍伤,露出白白的骨”隐隐地说明了一切,但似乎又什么也没有明说。砍倒了最后一棵大树并放火烧山并不能证明人就此赢了自然,而树不容人的结局也绝非“天人合一”的体现。尽管阿城始终以局外人的角度静静地掌控着小说的脉络走向,但在这冷静之中却可以体察到人性内在的复杂。
肖疙瘩向来被看成是树的保护神,自从背了处分,他就钻进了大山,终日与林子为伴。他对山林的一切渐渐熟悉,凭借全场最拿手的砍树技艺落了个“树王”的称呼,但始终无法明白为什么要将好好的森林砍倒烧掉,不由有些怀疑与怨言。但在小说中却有一个惊人的安排,推动砍树的顺利进行并且提供技术支持的正是这位“树王”,小说中详细描写了他与“我”切磋磨刀技艺的场景,正是靠着磨好的不轻易受损的刀刃激发了知青们砍树的热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知青们宣称要创造一个奇迹,最后以飞快的进度砍倒了老树。在危急时刻,肖疙瘩挺身而出,用他那把最精巧的有皮绳的双面刃的刀一根一根砍倒了树藤,直至老树最终倒下。诚然,肖疙瘩护树却又砍树的矛盾行为是出于学生们的安全考虑,但不能否认的是,他在无意之中所提供的技术成为了内在的推力。这也正是其愚昧的良知之所在。结合小说部分对肖疙瘩的背景交代,那强有力的一脚致使四川兵残废,这是他暴戾的一面,他的余生也在为自己的过失赎罪。显然,肖疙瘩并非完人,他的过错使他来到了荒芜的林子,他想保护森林却力不从心,他对自己磨刀技艺的炫耀却助力了砍树的青年,他的结局是随着大树一起倒下但并不为自己保护的林子所容。肖疙瘩充满着太多令人叹息的地方,他的良知是蒙昧的,他的愚痴也有外显之处,这一切都是造成他悲剧的原因。
知青中的李立是坚决捍卫砍树事业的典型,很多人会把矛头指向他的愚蠢与固执,带了一大箱子书的他却只知道学习教条理论,将别人的劝告置之不理,遇树就砍,充满杀心。也正是在他的带头与号召之下,最后一棵顽强的树王也葬身于火海之中。李立带着一大箱子书,却缺乏自己的判断,分不清是与非,这与他的知青身份形成鲜明的对比,不免有几分讽刺。他也被看成一刀砍死两个树王的凶手,这是他人性中的愚昧所致,但李立也绝非是十恶不赦的坏人,文中有一个细节描写,当“我”为肖疙瘩的儿子肖六爪到处讨糖的时候,是李立主动在我手里塞进了硬邦邦的两块。这样的一个知青形象是没法简单去概括的,客观地分析,李立堪称那个时代的好青年典范,他“平日修身极严,常在思索,偶尔会紧张地独自喘息,之后慢慢地吐出自己的感想”,他一心想破除封建迷信,最后却酿成了意想不到的悲剧。但这一切却并非他的初衷,在看到他愚痴的一面的同时更应该认识到他只是特定时代下的悲剧产物。
【无戒365训练营第7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