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长夫人,你好高级啊
文/胡大小姐
父亲生日,摆酒宴客。
宾客满堂,众人把酒言欢,不喝酒的喝点饮料,顺便聊点家常,一片祥和。
我们这桌坐的大部分都是女眷。大约是因为无人喝酒的缘故,菜剩余了很多。大家七嘴八舌的说,菜点多了,有些浪费。一位长辈阿姨顺着话题就开始点评菜品了。
她昂着头,颇有些居高临下,一字一顿地说:“哎呀,可能是我们县城的人口味叼,那些餐馆想尽办法满足我们,味道就是跟这镇上不一样。”
听得我一愣一愣的,要知道我们作为主人都在这桌,她也太肆无忌惮了吧?
好吧,相对于小镇,她来自十八线小县城,确实高级。
而有些人,为了炫耀,可以连礼貌和教养一起扔掉。
这位阿姨,自从我记事起,就莫名其妙的优越感爆棚,是不是因为她老公是村长啊?记忆中每次见到这位村长夫人,她都格外与众不同,尤其是与人交谈时,话里话外都洋溢着她与生俱来的优越感。
后来阿姨家赶上拆迁,用回迁的地在县城繁华地带建了一栋楼,卖掉几层变现,余下的除了自家住,还有房子出租,一楼更有商铺。
从此更是不得了,因为,她从村里一跃成为县城的,优越感更是无处不在啊。
有一回,有一家亲戚娶亲,我们一同去喝喜酒。
那个亲戚为了迎接儿子大婚,家里房子装修一新,家电家具也是新买的。正在众人都沉浸在一片喜庆之中时,阿姨用教导主任的口气问我:“你认为他家的电视墙做得怎么样?”
新郎倌本身就在装修行业工作,见多识广,自己家的电视墙就自己设计,施工了。客观的说,确实还比较美观。
我说挺好看的。
阿姨马上指正我:“在农村来说,是还不错,要在城市,就一般般了。”
我惊愕之极,这是受人邀请喝喜酒,当着主人和满堂宾客的面,该说的话吗?
据我所知,阿姨这辈子都生活在这个县城,中间去过几次省会城市走马观花。
我也不懂,在她心里,如果县城与农村有着越不过去的天堑,我这个在一线城市混迹多年的人跟她岂不是云泥之别?
阿姨或许代表了许多国人。
现实生活中,多条生态链彼此交叉:省会城市看不起周边地区的,县城的看不起镇上的,镇上的看不起村里的。
同时,北京的看不起南边的,上海的看不起北方的,本地的看不起外地的,海归看不起没出国的,说英语的看不起说普通话的,说普通话的看不起说方言的……
无论你是什么身份,什么地位,总有人在你之上,投来鄙视的目光,也总有人在你之下,成为你鄙视的对象。
就像那位阿姨,大半辈子都在村里度过,因为丈夫是村长,便不曾正眼瞧过普通村民。年过半百搬到县城,又摆起了县城的谱,把自己的过去也一并嘲笑了。
她若是有个自力更生的儿子,接她去省会城市生活,想必,又能高贵许多。
拜高踩低原是人性。谁都想抱大腿,求照拂,也算是趋利避害的本性,倒也无可厚非。
但鄙视在某种程度上不如自己的人,急于证明自己高人一等,除了暴露自己市侩的小人嘴脸,并不会真的让你很高级,更不会因此赢得他人的推崇,当然,谄媚是可能的。
面对不同的人,可以看不惯,但不要看不起。
尤其是某些细枝末节的比较,比如十八线小县城,即使住在县城,哪里来的底气觉得自己高高在上,唯我独尊,非要趾高气扬?真是荒唐可笑。
要知道,本质上,你们都处于同一个阶层,谁也不比谁高贵。又或者你是三层楼里哭,别人在两层楼里笑。
大街上,有人穷困潦倒,只有一碗粥果腹。
善良的人走过来,给了一个包子;
睿智的人走过来,给了一份工作;
麻木的人走过来,视而不见;
恶毒的人走过来,讥笑一番,并告诉穷人,自己刚刚吃了鲍鱼,
当然,他不会详细地说,自己是费了多大劲,攒了多久的钱,才能一品传说中的鲍鱼。
胡大小姐:资深的只穿裙子星人,用文字探讨人生,尤其唠叨两性。看人间百态,说爱恨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