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主题来自得到的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
今天继续分享需求第二定律的应用。需求第二定律的含义是说,随着时间的变化,弹性会逐渐增大,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变化,人们能够选择更多的替代方案,能够形成更多的对策。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冲击,有许多的成本,比方说有政府税收、有自然灾害、有人为灾害,有好多的交易费用产生等等。
这些冲击和成本,在现实生活当中,在人与人之间是怎么分摊的?听完今天这一讲你就明白了。
房地产税由谁承担
我先问你,咱们政府不是规定所有的雇主要替雇员交养老保险吗?你说这养老保险是雇主付的还是雇员付的?政府规定我们在卖房的时候,卖房的人要交房产交易税,这一笔税金,其实是卖房的人付的还是卖房的人付的?一个卖水果的人,比方说他卖的是香蕉。假设一块钱一根香蕉,这时候政府突然插进来,他说要对每一根交易的香蕉手5毛钱的税。那么我问你,这5毛钱的税到底是卖香蕉的人付的,还是买香蕉的人付的?
问题是,这当中的道理是什么呢?这雇主为什么总有本事吧他们的成本负担推给雇员呢?为什么卖东西的商人,他总有本事吧成本推给买东西的消费者呢?为什么卖房的人,他就有本事吧房产交易税的负担推给买房的人呢?
现实情况不是这样,工厂老板当然不可能得寸进尺,毫无止境地把他自己的成本转嫁给工人。
税负有买卖双方共同承担
那么,实际上我们刚才提到的养老保险、房产交易税、香蕉税,到底是怎么样在买家和卖家之间分摊呢?
所以通过这个图,咱们队政府征收税务的结果,就有了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了。政府征收房地产交易税,它的结果是什么?结果是买房的人要多付钱,卖房的人少赚了钱,他们的损失之和等于政府的税收收入。
供应者与需求者,谁来承担更大税务?
根据上面的图示,我们现在可以回答我们这一讲开始提的3个问题:
- 养老保险究竟是雇主付的还是雇员付的?
- 房产交易税到底是买房的人付的还是卖房的人付的?
- 香蕉税到底是买香蕉的人付的还是卖香蕉的人付的?
正确的答案分两句话:
- 第一句是说税务是双方共同承担的;
- 第二句是谁付多谁付少,取决于需求者和供应者,他们双方的相对弹性。
谁的弹性低,谁对这份交易的需求更迫切,谁就付得多一点。
弹性大小决定承担税负分摊比例
比方说,雇主和雇员的关系,不管政府规定是雇主付养老保险还是雇员付养老保险,这取决于雇主和雇员,谁更需要这份工作,谁越需要这份工作,他们的谈判能力就越低,这时候他们就会承担更大比例的税务负担。
同样的例子也是这样。如果政府规定买香蕉的人必须支付这笔香蕉税,实际上你说这香蕉税是谁付的?你要想谁更需要这份交易。买香蕉的人,他今天不吃香蕉,他还有好多其他的水果可以选择。但是卖香蕉的人呢?他的弹性可就低了。香蕉今天卖不出去,第二天就会坏掉,所以卖香蕉的人,他有更迫切的需求,要把这个香蕉卖出去。
所以这笔香蕉税到底是消费者付,还是商人付,取决于商人跟消费者之间的相对弹性。
法律无效法律
所以政府额外地征收一笔税收,这笔税实际上是由卖方付,还是由买方付,我们的正确答案是:他们双方共同付,而谁付的更多取决于它们之间的相对弹性。这相对弹性的大小,跟政府的规定没有关系。
这个规定之所以起作用,它背后产生的原因,就在于需求第二定律所刻画的基本人性,就是人是会寻找对策的,而且时间越长,他们寻找的对策就越好。
还有,今天我们有这样的习惯,男生跟女生结婚的时候,男生给女生买一个钻石戒指,这是风俗习惯,规定好了一定是男生买的。但今天你学了“法律无效法律”以后,你就知道这个戒指实际上是谁买的,正确的答案是,这个戒指是双方共同买的,谁付的钱多,谁付的钱少,取决于谁更迫切想要结婚。
小结
今天我们讲的是需求第二定律的应用,那就是税负分摊。税负通常是由供需双方共同承担的,至于谁承担的多,谁承担的少,取决于它们之间的相对弹性,而与法律或者风俗的规定没有关系。
思考
你能不能举一个在你身边的例子,来说明税负分摊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