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随记》(19-16)—关于《流浪地球》
昨天中午去电影院看中国电影《流浪地球》,国语英文字幕。影院很大,二十多个放映厅,每个厅有二百个座位。我统计了一下观众,仅十几位,而且全是华人。以为这下院线赔了,颇沮丧,不料晚饭时,女儿告诉女婿,第二天的影票已告罄,大逆袭,《流浪地球》在美国火了。我这下得意了,地球人的感觉还是接近或相同的。
我为这部电影喝彩的原因有三个,其一,科幻,自幼喜欢;二,视觉冲击力强,不输好莱坞;三,我的侄儿是该大片特技效果制作者之一,大师级。
远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父亲见我开始识字,买了本少儿读物《科学家谈二十一世纪》。内容是科幻故事,讲的是我们的共和国建国一百周年的时候,天安门广场的游行可以实况电视直播了,跟机器人下棋一不小心会输的,相隔遥远的小朋友打电话可以互相看到对方,最迷人的还是太空遨游。
《流浪地球》更富幻想,太阳衰老,失去聚合力,成为红巨星,热辐射爆发,地球熔毁在即。联合国召集各国拯救人类,地球人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团结。建立了一百多个功能巨大的动力喷射站,推动地球离开轨道,向木星飞去,以期借助木星自转巨大的离心力使地球切向运行,飞出太阳系,计划在两千年后到达四亿光年的银河系某位置,重建家园。
学过小学自然课的人就可以看懂,学过中学物理的哪怕文理过早分科可以看得更有趣,学过大学物理则多点思索,我早年学工程力学,侧重点似乎偏离了故事情节。
影片剧情到了地球接近木星时,我突然想起幼时父亲讲过的木船和漩涡。早年父亲从江津乘木船到重庆读书,遇到长江上大漩涡。舵爷扶稳舵把,船头直逼漩涡而去,乘客们惊呼舵爷疯了。只见船头接近漩涡中心的一刹,舵爷猛一转舵,木船沿切线方向偏离漩涡,众船工奋力划桨,木船脱险。父亲讲完,用细线拴枚扣子,扬了几圈,一撒手,扣子飞了出去,父亲说,明白了吗?父亲那时讲的和今天电影中地球借力木星是一个道理。
影片这个情节从理论上是讲得通的,其它的靠天体物理方面理论支持的情节,我理解就有困难了。如果有悖科学,那就不叫科幻片,叫灾难末日片好了。为此,我微信请教了一位物理教授朋友,他说影片的理论基础基本靠谱。特别提到2001年的物理高考,朋友曾写过试题分析,其中有道题就是关于太阳变成红巨星的。
影片结束时,我和邻座华人朋友不离席,等着字幕上出现侄儿的名字,小小欢呼了一下。侄儿毕业于江南大学美术专业,然后拜师美国影视特效大师学艺,现在新西兰从事这项专业。我给他微信发去鲜花一朵,并让他简介他在该片中作用。他回复倒是简介,简的我弄不懂。大意是,“这个片子主要分了三个后期公司在做。我作为技术顾问协助其中一个公司做了车队在雪原上,被落石砸到的一组镜头。我通过远程控制他们公司的电脑。在他们公司内部写了一些方便制作的程序代码。”
这么说吧,如果影片那些场景是实景,拍摄成本就是天价,再说拍摄宇宙星海也是不可能的。侄儿的团队把幻想制成了画面,图释了原著,编剧,导演的意图,视觉很震撼,很神奇,很恐怖,这就是侄儿要达到的效果。
这小子放言要进军好莱坞,我倒要看看结局。
据传,《流浪地球》做为贺岁大片,国内初一首映票房便猛冲至3.5亿,斩获45亿应该无悬念了,远远大于投资,大赚了。
有评论嫌演技差,我有同感。
还有的议论就使人忍俊不禁了,看到影片中拯救地球的是中国人,议论者们激情燃烧起来,自豪起来,忘了是科幻片,说的是几千年后的事。我没多余精力参加这个题目的讨论,说句看法当结束语吧!
商业片的目的是盈利,或褒或贬都不宜上纲上线。
20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