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的生活是重复的,但重复并不代表无趣,就好像春节每年都过,每到这时候,却总有很多人翘首期盼;即便过年无趣了,那也只是部分人的、片面的、短暂的,机智如你,总能找到调整的办法,切莫把无趣过成了过程就好!
即使这必然将是你生命周期的一站,有如钟表,每转一轮总是会指向12点,但那又能怎样呢,你总能在1点到11点之间,心存希冀,活出精彩!只要用心,到处都有小确幸!
既然没能跳脱出上下五千年,那循规蹈矩也不算自个没创意。
虽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但毕竟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所以别管形式怎样,活就是了。
太阳升起,东方既白,一始至终,但一样有“夕阳高处画屏开”、“醉倚栏杆看晚霞”的风姿绰约。
不能免俗,不如调情。
灯还是那盏灯,三度亮度调节,一明一暖一亮,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说,灯首先是一个具体存在的实物,可以做装饰品,从社会人文层面来说它的发明是作为一种照明的工具,再开放一点,不妨让它性感一回,灯光摇身一变成了气氛的调剂师:全家人聚餐时,不妨明亮一些;而夫妻二人准备烛光共盏时,不妨来一道温和的暗调暖光配合,这更适合催发浪漫的氛围,也更更符合故事剧情的延展。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如养养花。你养花吗?如果你也养花,你是否会定期给花浇水,且不论打磨心性这一茬,你是否在浇水的仪式中找到自己的情趣?拿我家的绿萝来说吧,它会被摆放着一些特别的位置上,按照我的设计开枝散叶,最终长成我想要的模样。
看吧,我们其实可以在生活的仪式中重新定义快乐,需要仪式本身也是一种仪式,为了让我们能更聚焦在当下的生活。
偶的翻开日历,红黑相间的数字排开,下意识的反应:中国除了人口众多,节日也多,为什么这么多的传统节日,文明、文化传承?想必生活有时候需要仪式感。
相恋十余年、结婚四年,好像我只有在刚追求我老婆的前几年比较会谈恋爱吧,写情书、送礼物、约会···,再看看现在,生活都过成了一锅粥,那些久不用的浪漫细胞也慢慢退化了;“鬼”话都是用来骗“人”的,“找对了人天天都是情人节”,窃以为不然,情侣生活需要仪式感,不为欢喜,但你的另一半大概会希望在情人节当天收到你的花或是别的礼物,说不好到底为什么非要这样做,但不这样做,一通埋怨是少不了的,so,大家都省省心,兹当认为生活总是要有仪式感吧。
玩游戏的去网咖,看电影就电影院,是家里没电脑还是手机不能看电影?都不是,因为前者的做法有感觉嘛!人是环境的产物,而从以上几点来看,仪式通常是某一些特定的环境,所以人是需要仪式感的!
生活需要有仪式感,但怎么活不重要,你想怎么活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