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信箱里,每天都会收到几封表扬信。而今天这一封,有些特别。
看来,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年轻人。
年轻人在影视文化行业工作,自称是一位中医药爱好者。在外地上大学时虽然专业不是医学,却选修了医学院的课。酷爱读中医古籍。并利用各种机会拜访当地的名老中医。大三时,得了湿疹,因为吃了许多西药不见效,就自己辩证,用单味中药外用,后来看的书多了,胆子大了,自己选用薏苡竹叶散加苍术,防风等药,把湿疹治好了。
一个现代的年轻人,自学中医为自己看病,果然是有故事的人。
然后是这封表扬信的主题:
因为一次带家里老人看病的机会,年轻人亲眼目睹了一位名老中医——李祥舒的中医大家风范,被深深折服。
“姥姥因双下肢水肿到医院就诊,三诊之后,症状未见缓解。”好朋友向她推荐了当地的李祥舒老中医。凭借自己对中医的了解和经验,起初,她并不看好郊区县的中医大夫,毕竟没有响当当的医院名气,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
就诊之前,年轻人在网上搜集了相关资料。“结果让我颇感意外。李祥舒很早以前就是北京市级名老中医,是郊区首位市级师承老师,在北京中医医院,同仁堂中医医院出特需门诊。”要知道,在市级中医院,特需门诊的专家号是很难挂到的。
正所谓热爱什么,关注什么。“由于我的号靠后,我正好有机会看您诊证。”缘于对中医的热爱,年轻人在诊室的一旁细心观察着李祥舒老中医看病时的一招一式。(不同于市级大医院,诊室内常常是一人看病,众人围观。)
李祥舒老中医非常随和,喜欢一边看病一边给病人耐心讲解,讲疾病的发生、发展、康复的相关知识,告诉病人注意饮食起居,劳逸适度,更是强调要少吃药。看病结束,又把自己的手机号留给了病人,叮嘱病人有什么问题随时联系。
咦,所谓“排队几小时,看病几分钟”不是医院的常态吗?医生基本上都是不等病人讲完就迫不及待地打断患者,胸有成竹地开一堆药啊。这让曾经接触过不少名医的年轻人甚是诧异。
轮到年轻人了,李祥舒老中医看了看姥姥水肿的双下肢,通过水肿的位置,断定是降压药的副作用引起。在确认病人正在吃的降压药名称后,便开了桑白皮、冬瓜皮、天麻、白茅根、泽兰和丹参各30克代茶饮。花了几千块钱都没有解决的问题,就这样简单治好了。
“望而知之谓之神”,这是《难经》里对中医望诊的最高评价。李祥舒老中医不就是如此吗?
这让年轻人彻底折服。平时动辄几百块钱的专家号,在这里,只花十几元的主任医师挂号费;并治好了久治不愈的水肿。虽然拜访过不少有名的医生,但李祥舒老中医却成了心中最膜拜的哪一位。“在一年中我梦见您三回,其中一回更梦见自己是您的学生。”
心中有偶像的存在,年轻人对中医文化更是执着有加。“这几年我陆续看了《方剂学》、《中药学》等教材,施今墨、赵炳南、钟一棠等医家不同时期的经验集,近期更加开始学习《黄帝内经》等古籍。”
她到万方医学网搜集学习李祥舒老中医的论著。《复方消胀散治疗中风病后手足肿胀的临床研究》、《理气通降汤治疗胃脘痛130例》;她还了解到李祥舒的基层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
文章写到此,我顺便在百度上输入了“年轻人”、“中医”等关键词。出乎意料:搜到很多的80、90后年轻人在自学中医的消息。他们自称是不会看病的中医人。并坦言:以前人们自学中医是为了生存,现在对中医的热爱,完全是个人爱好。我们这代人在学习了西方科学的控制论、量子力学、相对论后,反而被中医思维体系的卓越而征服,那是最新科学与传统文化的碰撞,是中医文化的魅力使然。
正如文中的年轻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