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我一直在梳理自己这些年的思考,试图用文字记录并将其呈现出来,以便喜欢花草园和“生活化课程”的同行们能够更加完整地了解我们是如何理解教育的,如何认识教师发展的,又是如何从倾听儿童走向关注儿童与文化的适切性的。我想,这些思考是宝贵的,因为时间的沉积就是思想的积淀,文化的沉淀。———胡华
在书中的文字也展现了生活化课程在形成过程中所经历的三个重要阶段:
第一,如何搁置前见,回到儿童视角,观察儿童如何思考这个世界。这本书里,我反复表达着对儿童的尊重。因为在生活化课程里,孩子的感受与经验是很重要的,只有我们将生命视为发展中的整体,才会了解人生每一阶段的特殊意义。因此,真正地读懂儿童应该是带有生命姿态的理解与共情的。
第二,开始意识到儿童和文化是同源的。通过这十多年的探索,我们发现,读懂了儿童,也就读懂了文化。因为,儿童本身就是人类文化的缩影。
第三,布鲁纳说,“文化形塑了心灵,也为心灵提供了一套工具箱,以此来建构我们的世界”。我们一直试图建构一个儿童的理想国,希望儿童在文化中自由地穿梭,以便形成更宽广的生命格局。
读完这本书,我尤其喜欢“花草园”以及生活化课程,更加完整地了解胡华园长是如何理解教育,如何认识教师发展,又是如何从倾听儿童走向关注儿童与文化的适切性的。在阅读过程中,我好像回到教育发生的现场,更加直观的方式“看”“听”和“感受”,并逐渐体悟到,教育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正在发生着的鲜活生动的过程!
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问题或兴趣点,是课程开启的起点,但并非所有幼儿产生的问题或感兴趣的事物都具有课程价值。因此,对教师而言,围绕幼儿的问题、兴趣点进行甄别与审议是必要的流程。真正有效的生活化课程要融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在生活活动、集体活动、区域活动、游戏活动、环境创设等各种形式的幼儿园活动中皆可开展。我们要和幼儿回忆、整理、归纳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真实发生的有意义的事件,通过共同的叙述表达形成课程故事,展现了课程参与者的真实感受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