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文老师提出的主题是《愚蠢的慈悲》,这个话题说重则重,说轻则轻。
我将联想到的分为两点,主要有愚孝和愚善两方面。
一,愚孝
相关阅读推荐:
最近出了不少文章,使得读者都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文化提倡孝道是应该的,但其“愚忠愚孝”的做法却很错误。看似很有道理,实则是对中国文化的误解。
儒家真正的孝是——增亲、弗辱、能养。【增亲】:指因为你的行为或成就而光耀门楣;【弗辱】:父母长辈不因为你的行为而受到别人羞辱;【能养】:能够赡养父母。做到这三点了,也基本完成了【孝】
由此,可以看出,真正的中国文化本身就反对“愚忠愚孝”,原始的古代记载里全面而系统地讲出了,什么是智慧的、理性的、符合自然之道的忠与孝。可惜这些阐述文化精义的典籍却很少有人去研读,以致大家没有机会澄清误解。
二,愚善
《三国》里的第一词就开宗明义,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人生如滔滔江水,泥沙俱在,奔流而去。失去了就是失去了,不在了就是不在了。
这就是生活,不讲理由不问结果。只有清醒的人才能真正拥有渐渐美好的幸福,固执地善良而愚蠢的人们,怕是遭受痛苦的几率也会比其他人大很多。
我厌恶歌颂愚蠢善良的作品。它们试图给人们营造一种假象——善良的蠢人是这个社会的主角,他们的善良会感动身边的人,那些聪明人会因为感动而默默地帮助自己。比如说改编后的童话故事,文学是虚幻的,可是这种虚幻,具有真实力量,是不应当成为样板戏来洗脑的。
黑暗童话在某些时候会让人觉得有些恐怖,但正是这样,才能更深刻地反映出童话所要表达的含义。让孩子认识美好,也认识丑恶,才是对他们最大的保护,你的孩子最终是要认识这个社会的,除非你把他关在玻璃房里与世隔绝一辈子,不然,越早认清社会,越少受到伤害。
在这个信息渠道异常多样、接受信息异常丰富的时代,给孩子多样化的教育很有必要,一些并不美好,甚至有些灰色的教育,只要更利于他们的安全成长就没有什么不好。
有些人看到这里,或许会拿“黑暗”、“毁三观”来横加指责。这种善良而愚蠢还要教别人如此的人是最可恨的,当他们看到别人做了坏事后自发而出的那一副可怜无辜的表情,直教人恶心。他们在说:“他们也是无心的,不是故意的,每个人都很善良……”
因为善良,所以无辜?这个世界上,谁活着是容易的?打着善良的旗号,做愚蠢的事,和道德绑架有什么两样?
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马儿不跑心疼马,马儿跑了心疼路,马儿吃草心疼草。慷他人之慨,行妇人之仁,替人宽容,替人仁慈,替人原谅。从愚善到圣母,是双倍的毒药。既然你所谓的善良可以拯救一切,还要警察,监狱和法官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