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常常能看到骂啃老的文章。比如儿子三四十岁了不上班还要靠父母养着,比如结婚买房这事由老人负责首付。
但其实有一种现象目前极其普遍又未被纳入啃老系列,那就是,老人帮带娃。
留守儿童就不说了,最近几年对留守儿童的报道越来越多,所以更多的年轻人是将父母接到自己身边帮助照顾孩子,而尽量不把孩子送回父母那里。所以孩子多的小区,老人就多,已成规律。
带娃在小区里转悠玩儿的时候,看到带娃的基本上是老人,或者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当妈的自己带的估计十分之一不到,如我这般一人带俩娃的是其中骨格清奇之异数。请保姆的就更是零星。偶有请保姆的家庭,也多半是有当妈的在家里,或者有老人在家里的。
我是个不太擅长与人亲近的家伙,但因为娃儿这个共同话题,也时不时往人群里凑一凑。于是便能听到各种闲聊,仔细一归类,甚是无趣。因为无非三大类:外公外婆抱怨爷爷奶奶不帮忙的(或反之);爷爷奶奶抱怨媳妇的(没听到过丈母娘抱怨女婿的,还真是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爱?);年轻人抱怨老人不帮忙的。当然也有不抱怨的,但极少。
我这个异数常被老人们问起,怎么自己一人带俩吗?赶紧礼貌点头是啊是啊。怎么爷爷奶奶没有来(是你这媳妇不好相处吧)?赶紧再回答,老人不太适应这边,而且身体也不大好。问的老人就撇嘴了,哪个想在这里啊,还不是没办法,不帮一把就有一个上不成班……Blablablabla好多道理。
我边听边点头,但后面说的真没听见(活该没人亲近)。本来嘛,这道理这原因我都明白,只是明白又咋样?以前老大小时,爷爷奶奶也勉强在这里帮带了几个月,之后外婆看着女儿实在不忍,带着自己年过九十的母亲过来帮了年余。
爷爷奶奶固然是不习惯这里的一切,外婆也是放弃了她自己的退休生活和一众朋友。所以,从另一方面说,老人帮带娃,也是做儿女的啃老形式之一。可是这种啃老里,又实在有着诸多的无奈。
通常情况下,请老人过来帮忙带娃,都是不想让孩子妈在家里赋闲,这样可以多一个人挣钱(为了梦想为了事业为了避免将来成为黄脸婆的不在此列)。在一二线城市,估计持这种理由的夫妻占多数。普通工薪,当然两个人挣钱比一个人挣钱养家要轻松一些宽裕一些。
第二种情况,是夫妻双方都有着薪资不菲的工作,经济条件相当优越的家庭。可以轻松请位高级保姆照顾孩子照顾家。可是新闻报道的保姆虐娃事件无疑让孩子爹孩子娘们提高了警惕,哪里敢轻易将孩子完全托付给一位陌生人?所以请保姆的同时,也请老人过来,实则起到监督之效。
第三种情况,是如我这种,比较糟糕的,自己没有稳定工作,所做的工作也是有今天没明天似的,看起来整天在家里晃悠。请老人来帮手,当然是能多一些时间去工作去提升自己,可是爷爷奶奶会觉得,我们都来照顾孩子了,你还赖在家里贪图享受不上班,我家儿子岂不是太辛苦了?如 果是外公外婆呢?多半也会在女儿耳边整日嘀咕去上个班啥的听到你受不了为止。
于是,不管是以上哪种情况,老人们多半很体贴地来了,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家乡,来到儿女身边,开始了一段完全崭新的旅程。
老人来到儿女的家里住,虽然是来帮忙带娃的,却无形中好像寄人篱下,始终是不像在家乡自己的家里自由畅快。买菜不用考虑谁爱吃谁不爱吃,做饭时想放辣就放辣,想加酱油就加酱油,多自在啊!
可是现在在儿女家里,特别是家在农村的老人,难免各种不习惯各种别扭:进门要换拖鞋,出门要换出门的鞋,太麻烦了!有时进门出门忘记换鞋了,儿媳可能就会很不高兴地提醒。进了门要跺个脚都不行,说是怕吵到楼下的人,唉,小心翼翼。
做饭吧口味又常常不大一样,做多了剩下的菜他们说吃了对身体不好让倒掉,好好的菜倒掉多可惜?为了这不晓得受了儿子儿媳多少重话。可做少了他们又说不要太省,吃饭钱还是有的。
平时忙完了想出去转转吧还得搭个电梯上上下下的,出去了转来转去老人倒是多,讲话都天南海北的,多数听不懂,连个聊天的都找不到。
于是老人心里多少有点儿别扭有点儿不痛快,于是在带娃时就难免抱怨,在家里偶尔也会为些生活习惯的不同与孩子们闹点不愉快。但多数也都还是在这些小抱怨小别扭里日复一日把孙辈的娃儿带到了可以上幼儿园,方才放心解甲归田。当然有的老人则继续帮忙,因为幼儿园的娃要接送,接的时间比较早,等上班的父母下班是赶不及的。只是娃儿上幼儿园,一整天都不在家,老人又更寂寞了。
所以老人帮带娃,对儿女来说,当然是一种啃老,啃了老人本来应该安享的一段闲适岁月,这还没把老人一边带娃一边付出的钱财算进去。对老人来说,则是一种无形的牺牲,牺牲的是老人的自由甚至快乐。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自古以来,中国不是一直宣扬人到老年含饴弄孙吗?可是,真正三辈同堂,却怎么又那么多问题呢?
也许是我想多了。大家都各有所需各自快乐。大约是,老人帮带娃,是福气,儿女轻松些。老人不帮带娃,也是福气,儿女少些愧疚。
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