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是对某个事情不知道该怎么做,那就去调研。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
1927年冬天,教员用了32天对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的农民运动进行了考察。
这个考察可不是公款旅游。
他老人家每到一个地方就“召集有经验的农民和农运工作同志开调查会,仔细听他们的报告“。
说白了就是深入群众,和老百姓一对一去了。
随后的三月,《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问世了。
很多人都只听过这份报告的名字,但很少有人知道它产生的背景。
当时党内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有很多消极的声音,认为农民运动是“痞子运动”。
党内意见不统一的时候,教员没在会议室拍桌子,而是一个人下基层搞调研去了,回来后把结论一拍:看吧,结论就是这么个结论,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
我看过这篇报告的全文,简直就是一篇逻辑严谨,证据充分到不容辩驳的社会学博士论文。
具体内容大家可以网上搜,也可以买本《毛选》慢慢读。
我总结下报告的核心观点:农民斗争欣欣向荣,虽有点小问题,但不伤大雅,农民斗争这事儿,得干!
报告一出,方向明确了。
半年后,秋收起义打响,教员带着工农革命军向国民党统治薄弱的农村进军,再也不和敌人在城市正面刚了。
后来,教员又写了一篇文章,核心观点大概是:你要是对某个事情不知道该怎么做,那就去调研,调研完了你自然就有解法了。
教员是在告诫我们:别着急开干,你先探一探。
我自己就是个急性子,动不动就要开干。
小时候我爸给我一百块钱让我买烟,我抢过钱一头冲向小卖部给他带回一条华子。
我爸点上根八毛钱/包的宇宙牌香烟(别怀疑,真的有这个牌子),给我来了一顿二踢脚。
我这毛了三光的急性子在后来二十年都没改,而且越是大事就越犯急。高考志愿一个下午就填完;毕业后面试感觉面试官聊得来就去上班,根本不做背景调查。
这个性格让我踩了很多坑,走了很多弯路,千万别学我。
现在年龄大了些,性子也沉下来了,但有时候还是容易着急,好在现在我能意识到这个问题。
后来我给自己提了个要求:小事可以继续浮躁,如果遇到大事,先花80%的时间去调研,然后用20%的时间去执行。
这招确实挺管用,主要是这样可以鞭策我分清主次,再者就是保证我至少不脱离正轨。
我希望你也能多用用这个二八原则。
老板交代你一个任务,如果有些信息你很模糊,那一定要问清楚再做,否则做错了,老板就算不给你二踢脚也会在心里骂你没脑子。
涉及到大额支出,如果买车就多试驾,如果买房就多看几套,别被销售忽悠了,也别怕麻烦,现在怕麻烦,后面更麻烦。
如果你准备和某人谈恋爱或结婚,就多了解对方的背景,从人品、能力和原生家庭方面多方面调研,别光听对方的花言巧语,毕竟恋爱脑有效期很短。
发现没,调研覆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你得把眼光放长远,第一不能急,第二不能怕麻烦。
有人可能要问了,我也不想急,可我现在每天忙得飞起,事情一件接一件,我要是像你说的这么淡定,那工作岂不是没法做了。
这里就需要你有一点辨别能力了,其实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那么多着急的事儿。
有些事可以延后做,有些事儿可以不用做。
你所需要的就是把这些低优先级的事儿找出来,先放到一边,留出时间为重要的事儿做调研。
你需要把重要的事儿干得漂亮,而不是把每件事都做到及格。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在他的著作《思考快与慢》里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人们对一件事的认知取决于这件事的峰值和结尾给人的感觉,而不是平均水平——这就是峰终定律。
丹尼尔 · 卡尼曼
毕竟人生的大部分时间不是靠量取胜的,否则搬砖工人早就财务自由了。
要把调研做好,你还得讲究些方法,得充分利用各种渠道。
比如找明白人问,上网查,买书看,一点一点地了解,随着你了解越来越深入,你的解决方案自然就成型了,到时再着手去做,你会发现你的效率是极高的。
那时候你不仅能把事儿做对,还能做得更快。
上面说了一堆,我简单做个小总结:
调研要优先于行动
小事儿可以犯糊涂,大事儿必须沉下心
要提升辨别力,要善用多种渠道调研
最后,给大家推荐几本书:
《毛泽东选集》——教员的智慧就摆在那,学不学就看你了
《学会提问》——看完这本书,不怕大忽悠
《批判性思维》——你批判的越多,离真理就越近
《博弈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最终你相信的只能是你自己
好,今天就说到这,祝你早日成为调研专家。
公众号:我叫鄭莱德
北京某互联网大厂高龄从业者;
两岁萌娃的奶爸,安慰能力9段;
爱思考,有时甚至过度思考;
趟过无数坑,踩过很多雷,也读了不少书;
专注研制各种思想武器;
立志要做个榨干自己的知识博主,给读者一点有趣有料有用的知识。
关注我的公众号,我会用最糙的锅为你熬出最上头的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