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周的第三天我在班里上了《邓稼先》。在上之前,我利用两个早读时间让孩子把文章读了五六遍,因为学校有规定,早读时间只能大声读书,不能做其他的事情!那就趁着早晨的大好时光,让孩子们一遍一遍的读吧!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本文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的民族历史为引子,用朴实无华又饱含深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是一篇纪实类的记叙文。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文章篇幅长、内容深,有大量遥远冰冷的时间,没有生动鲜活的语言和事件,很不讨人喜欢。因此,引领学生通过品味文本独特的语言形式,感受邓稼先伟岸的人格是教学本文的重点所在。叶圣陶曾经说过,国文教学的目的,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我从“一、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初识人物;二、精读课文,品读结合,走近人物;三、提炼总结:学以致用,课堂练笔”三方面开展教学。
一、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识人物
这是一篇人物传记,也算是记叙文了!所以我重在引领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知人物性格特点及精神品质。注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课文篇幅较长,我让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按时间顺序勾画出介绍邓稼先生平经历的语句,并试着来给大家讲讲。目的是让学生先知晓邓稼先一生的经历和他所做的杰出贡献!采用通读和浏览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感知概括,这一做法交给了学生不同的阅读方法,也训练了学生提炼关键词句概括课文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效果显著。
二、精读课文:品读结合,走近人物
多次研读文本后,我觉得学生不喜欢这篇课文,原因在于未读懂、读透。教师的责任就是引领学生发现文本的可读之处,深入品读语言,“带领孩子们在文本中去出生入死一回,以彻底颠覆孩子们的初读感受,让他们灵魂震颤,让他们从此对淡朴的文本产生深深的敬畏之情”(王君语)。文章的前半部分语言是冷静而理性的,作为科学家的杨振宁尽可能地抑制着要流露的深情。我们要透过朴实平淡的语言,感受人物人格的高贵。课标要求“不同学段都应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尤其要重视良好的语感。”余映潮老师说:“没有朗读的语文课只是课,不是美的语文课。”品析语言不能脱离朗读,把品和读结合起来,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习得语言、陶冶情操。教学《邓稼先》时,我设计了这一主问题:“精读课文,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句段,读一读和大家分享,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生1:“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从这些时间的真实记录中和“又”字中我读出了邓稼先在为祖国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的伟大品格。
师:是啊!平静的语言中蕴含着深情。我就顺势指导学生读清几个时间,并重读“又”,字正腔圆,尾句语速要慢。
生2:“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我从“立即”一词,体会到了邓稼先深深的爱国之情,他并不留恋美国的生活。
师:你能试着把邓稼先这种急切回国的心情读出来吗?(生重读“立即”一词)
生3:“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从这两件事中,我感受到了邓稼先的人格魅力,他用自己纯洁无私的品质,赢到了大家信任他。
师:那你觉得这一段要重读那些字词能表现出他的这种精神品质呢?
生:我觉得要重读“对吵对打”,体现当时情况的严重、恶劣,重读两个“竟”,读出邓稼先的人格魅力。
师:说得好!(掌声)你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请大家共读这段话,注意重音。
生3:1971年8月,我在北京看到稼先时,避免问他的工作地点,他自己只说“在外地工作”。但我曾问他,寒春是不是参加了中国原子弹工作,像美国谣言所说的那样。他说他觉得没有,但是确切的情况他会再去证实一下,然后告诉我:……席中有人送了一封信给我,是稼先写的,说他已证实了,中国原子武器工程中,除了最早于1959年底以前曾得到苏联的极少“援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我觉得邓稼先有着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师:祝贺你!也学会了用声音展现语言文字的魅力!这一句你重读了“确切的情况”、“再去证实”、“已证实”、“最早”、“极少”、“没有任何”,突出了邓稼先的品质。大家也来试着读一读。
生4: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打动我的是那一句坚定无畏的:“我不能走”。在危急关头,他无畏无惧、身先士卒、镇定自若、不怕牺牲,堪称“奇丈夫”。
师:你觉得邓稼先说“我不能走”时是什么语气、神情?能不能补充这个句子:他_________ ,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生1:平静而又坚定
生2:镇定坚毅
生3:果敢坚定
……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文本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使他们领悟到自己在初读时所忽略的、未感知的、不理解的东西。引领学生走进语言文字中,是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记叙文教学更应把朗读教学放在教学活动的首位。《邓稼先》一课中的引子,把人物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对表现人物的历史地位和贡献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是学生进一步感知人物形象的关键语段。而这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原子弹、氢弹的成功设计形成鲜明对比,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浓郁的情感,还有第三部分邓稼先和奥本海默的对比,在对比中更是展现出了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最后一部分“永恒的骄傲”,是作者对邓稼先一生的高度评价!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纪念亡友的深情和为有这样的挚友更为中国有这样好儿子而感到骄傲自豪!学生在再次朗读品味中,升华了对邓稼先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的体悟。
三、课堂练笔,礼赞人物
而令我遗憾的是,时间不够,我最后一个环节:课堂练笔,礼赞人物。没有在这节课上完成!我想让学生观看《2018感动中国》中的一节程开甲的视频,并给学生展示感动中国程开甲的颁奖词:
大业光寰宇
空投 平洞 竖井
朔风 野地 黄沙
戈壁寒暑成大气
于无声处起惊雷
一片赤诚 一生奉献
一切都和祖国紧紧相连
黄沙百战穿金甲
甲光向日金鳞开
告知孩子们:这段颁奖词准确的概括了程开甲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贡献毕生心血。与程开甲有这相同的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的邓稼先同样也是感动中国的人物,你能仿照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程开甲的颁奖词,也试着为邓稼先写一段颁奖词吗?目的是让学生把对人物品格的感知升华为赞颂的文字。
反思原因:是在第一个环节通读全文,初识人物时,浪费了时间,应把这个环节的学习任务设置为前置作业,让学生预习时完成,课堂直接进行展示交流!
我想:这篇文章教完了,最终目的在于学以致用,通过语言的品味和感悟、写法的分析和归纳,感受文本特点,在朗读、品悟、练笔中学会读(人物传记)记叙文、会写记叙文(重点写出人物精神)。这方面我在教学中还做的不好,需要积极探索,不断的努力!(写于2019年3月3日凌晨2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