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编辑,是我儿时的理想。每个人对儿时的定义不一样,我的儿时的结束,是从丧失了编故事的能力开始。
把事情抡平了说,其实也并非对“编辑”这一行当有多少了解,主要凭借直觉。我还记得在同学录上写的理由:想替更多人完成未竟的理想。
这句话,值239944949口唾沫。
人的直觉是很奇妙的。十多年后的今天,可以验证,编辑的本质工作和我当初的无理揣测相差无几。像是我的为数不多的采访对象,至少在我这儿,他们没有掩藏想要把自己广而告之的夙愿。
真实就很可贵,所以我觉着他们都值得保持联络。
但是受困于自身的极端内向,我没能成功。假使我研习过编辑该有的职业素养,恐怕也不会对我的职业生涯产生任何推进的作用。
更为坦诚地说,在很长一段日子里,我认知里的编辑日常并非我所经历的这等、和美好生活挂钩。
五年前,我在电视台实习,周一是列位记者提案的日子。我觉得媒体是很能掩人耳目的职业,就拿“提案”一词来说,看似金碧辉煌,不过是“自我表达”的高级陈述。
记者们争相提案,我印象当中,没有哪一个获得明明白白的否认。想来也是,毕竟新闻已是稀有物——何况具备发散价值。
实习过程中,我曾接过一则来电,是嘶哑的一道女声,带了哭腔,控诉她的惨痛经历。大意是她和一群朋友被拐骗到某座工厂,白天辛苦劳作,晚上供人蹂躏。她还说她已经到了电视台门口,慌乱当中,我汇报给了当时的某位上司,却并没有迎来预料当中的同情。她边抠着指甲边说,以后遇到这种说她已经到了电视台楼下的事情呢,不用太慌张,保安会处理的。
对于一根已在体制内被炸得油亮松软的老油条来说,此番言论无论如何都算不得稀奇。
我只在电视台实习了如眨眼一般短暂的时光,但此后对电视媒体,却有了长如银河的厌烦。
在那种以传统砖体构建而成的建筑里头,你别指望有新鲜的养分诞生。
编辑和记者的区别,我从来没有花超过一顿饭的光阴去琢磨,而依照目前我依旧浅薄的理解,我想是闷头写字和内外兼修的分别。
坦诚地说,我依旧不清楚记者是否需要具备提案的能力。就我所观察到的、接触到的记者资源而言,我想他们更应该提升的,是对某特定行业的熟悉力和对现场核心内容的把控力。至于编辑,则则或多或少地需要附带一些浪漫主义情调,因为在他们的采访和撰写当中,有毫不相干的一群人的寄望。
作为一名涉业未深的编辑,我似乎尚未在真正意义上做过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事情,我只是用我那大众不起来的眼界,试图倾吐属于大众的心声。业界内有戏言称:如果你什么都不会,那么你就去当记者。
事实上,编辑亦然。
这种观点一直延续到我发现有些人连标题都捋不通顺的那一刻。
编辑是一种典型的、专注于收拾烂摊子的职业。在所有信息都只是呈碎片块儿状态的时候,你需要编辑来整理;在一个受访对象沉溺于天马行空的诉求时,你需要编辑来总结。而本质上,假使时光倒流八十年,编辑只是一项能让报童多挣几毛钱的差事。中国人“以题为重”的秉性难以根除,而这正是编辑这一职业的卑劣性和优越性的共同根源。
编辑们,切莫感到无奈,因为在万事以博眼球为重的今天,无奈,便是最不罕见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