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接触《指南》,大概是《指南》刚颁布时,2012 年。
那时,人手一本《指南》,没事的时候,就喜欢看《指南》,好像那时还参加过《指南》培训,对专家的话奉若神灵,把专家说的每句话都记在本本上,随时翻看,也随手记在书上,保证看书时能及时温故知新,印象最深的是专家说的:幼儿的学习方式是:“做中学(直接感知),玩中学(实际操作),生活中学(亲身体验)”!为了这个学习方式,当时不知道记了多少遍,总也记不住,每次用时,都要翻看《指南》;
《指南》中还有一句话:“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专家解读是:“发展的暂时落后,并不代表孩子不行”,“孩子不是匀速发展,而是变速发展”,“要学会静等花开”……
这句话对我影响很大。因为当时大女儿正上高中,成绩不是很好,我很焦虑,着急;这个时候,《指南》中的这句话,一下子让我醍醐灌顶,我也自我安慰到:女儿这朵花不是不开,只是迟开而已,瞬间,心中顺服不少;
第二次细读《指南》,是2015年评职称。当时是副高放开的第二年,有试讲和答辩环节。答辩因为不知道答辩什么,就把与幼儿教育相关的所有文件都看了很多遍,其中就包括《指南》。
这次读《指南》,相比第一次,我又有了新的认知。《指南》注重幼儿对各种活动的感知。如科学领域的“数学认知”目标1:“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目标2:“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注重引导幼儿在感知中去理解,在感知中去体验,在感知中去发现,在感知中去探索……以感知为前提,注重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淡化技能的掌握!对《指南》新的认知,于当时的答辩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如今,我又再次细读《指南》。之所以又细读,是因为每次对“观察记录”的分析!因为要结合《指南》,对标《指南》,从中找出与观察的现象相对应的理论依据,再依照理论依据寻找教师指导策略。每次写一个“观察记录”,就要把《指南》从头到尾细读一遍,每个领域,每个目标,每个教育建议,都要细细品味,然后再来分析自己的观察记录,觉得就像有一盏明灯在指引自己,心中再也不慌慌然了!
所以,《指南》对我来说,是百看不厌的。每次看,都有收获;每次看,都能让我耳目一新,都能让我有新的理解,新的发现!又像一位相交多年的好友,时时给我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