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真人角色扮演环节。三人角色轮换,就是一个人扮演来访者,描述同一个问题,然后,另外两人分别扮演咨询师。
角色扮演一:
妈妈A(扮演来访者): 我这两天有个烦心事,我儿子今年两年级了,就是我儿子在学校好像被人欺负了,接他的时候,他总是不高兴,但是,我问他他又什么也不说,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妈妈B(扮演咨询师):哦,这种情况我也经历过。有次我儿子被人欺负了,他好面子,也是不说,我也心急,但是,我就是等待。他摈不住了,就和我说了。我想你可以更耐心些。放轻松些,没事的。
(点评。零分。按照共情量表打分,就是零度共情。因为,回复中,没有一个尝试表达对方情绪的词语。投射自己的人生经验给别人,未必是好事。而且,直接给建议,容易让对方感受为,你在说我不耐心了,你在说我不用心教育孩子了?最后,很多时候,当我们说“放轻松些”,恰恰是因为,我们自己无意识的不愿意去体会对方痛苦的情绪,原因很简单,体会到了你自己会痛苦。比如说,咨询师经常不想要去体会来访者说抑郁的感受,总是想说,一切都会过去的,放轻松些。那是因为,如果把对方这种抑郁的感觉吸收到自己身上的话,咨询师也会感受到绝望和无助。妈妈B这句 “放轻松些,没事的”,会被对方感觉为,你站着说话不腰疼。)
妈妈C(扮演咨询师):我想这个和孩子的心理发育有关,上几次课陈老师也提到孩子的自主性的培养,你要留意孩子的自主性,他可能在想怎么自己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你可以大胆的放手了。
(点评。零分。零度共情。同样的回复中没有一个尝试表达对方情绪的词语。
给予理论知识的帮助,是好事。但是,直接给到对方,对方有可能会感知为,你再指责我不够聪明,不够用心。在沟通的时候,每个人都是一个城堡,知识言语也好像武器子弹一样,对方是一个城堡,困在里面,你跑到对方城门下,拿着武器说,让我进去,我来帮你了。但是,如果对方不信任你,怎么会冒然放你进去。万一,你进去了,乱开枪,让对方感到被威胁,被羞辱,被攻击,那对方只会后悔自己当初让你进去了。共情就是用来建立信任感的,你看我都愿意理解你,和你站在一个立场上,我们是同盟了,要是有人打你,我会和你在这个城堡里,一起反击。)
陈老师(扮演咨询师):哦,听起来你有些担心的感觉,就是你看到孩子不开心,你很担心,当你想帮助他的时候,他又拒绝了。另外,我好像也感到你有些生气的感觉,就是你这么真心的想帮到他,但是,好像他并不能感受到你的好意,而是拒绝。
(点评。满分,准确共情(实际育儿中,不需要追求深度共情,那是相遇时刻,需要运气,所以,做到准确共情就特别好了)。用了白描技术,就是把对方的话用她的语言再描述一遍,功效有点像母婴互动中,孩子在妈妈的眼睛中看到自己的表情。这样做,孩子可能会被感知为,我被妈妈关注着,我被妈妈看到了,妈妈允许我借用她的心理系统来解决我的问题了。这个时候,妈妈就是容器,吸收了孩子的情绪来做加工和转化,把强度大,毒性大的情绪转化为强度中等,毒性小的情绪在反转到孩子身上。然后,孩子就可以继续探索他的内心了,这时候理性功能就恢复了。我也尝试了深度共情,但是,她的感受更多是关心,而不是生气了。)
妈妈A: 对,对,就是这种感觉。我是他亲妈啊,有什么不可以告诉我的,我都为他担心好几天了,他也不说,我很生气的,我搞不清楚怎么回事,不过,听你这么一说,我感觉我现在更多的是关心吧,毕竟他小,需要我帮他的。
角色扮演二:
妈妈B(扮演来访者):我感觉很烦心,就是昨天我老二吃饭慢,我爸就是在旁边发火说:“快吃,再不吃就把脖子割下来灌进去。”这话我小时候听了无数遍,但是,我不想我的孩子听到。我就吼了我爸爸,他很生气的出去了,我看到他的背影,有些说不出的感觉。这时候,我的大儿子对我说,妈妈不应该这么不尊重爷爷的,他是老人,需要尊老爱幼。我一下子愣住了。
妈妈A(扮演咨询师):嗯,是够烦心的,你没有控制住你的愤怒,我能理解。现在的老人就是不肯改变自己的做法,还以为生活在过去。我也很烦心,我和我婆婆在育儿上的冲突也很大,前几天,孩子出门上学慢了,她一把就把孩子抓过去,我当时就火了,告诉她,急什么,你把孩子吓到了怎么办。有时候都恨不得她赶快回老家,我想这是比较普遍的,你也不要太烦心了。
(点评:及格,减损性共情。虽然,更多的在描述她自己的情绪,不过,其中也屡次用了妈妈A说的烦心。这样,在妈妈A听起来,可能感觉被理解到了。)
妈妈C(扮演咨询师):你不应该当着小孩子的面吼老人的,这个榜样不好。不过,也理解你了,老人那话是太吓人了。你可以找个时间私下和他好好谈谈了。
(点评:零分。哪怕是善意的提醒,对方听起来也会感知为贬低和教训,瞬间就会关闭内心的沟通渠道。)
陈老师(扮演咨询师):嗯,听起来你有些羞愧和内疚,羞愧的是,自己的行为好像给孩子树立了一个坏榜样。内疚的是自己做的事,可能是错的,伤害到父亲了。
妈妈B: 是的,我确实有些羞愧让孩子看到我冲动的一面。不过,我更多的还是内疚的感觉,我好像最近和我父亲有些疏离了,他最近好像一个人也很孤独。
(点评,优秀。减损性共情。她实际想交流的是内疚,但是,我关注到了羞愧上。不过,好在可以不断调整共情方向了,话题又回到了内疚。)
角色扮演三
妈妈C: 我最近很烦,就是上次听了陈老师的课,他说,三到六岁的男孩该独立睡觉了。我感觉我的儿子应该和我们分床睡了。但是,他总是每晚跑到我们床上来,我推出去,早晨醒来,发现好几次他都靠着门睡着了。我很心疼啊。但是,又不能不改,我该怎么办。
妈妈A:我的也是儿子,当时就是他父亲直接吼了几次,他就不敢在进来睡了。这就好像断奶一样,长痛不如短痛,在坚持几天就过去了,孩子都这样的,你要让他们知道这事是不可能的了,不能犹豫,否则,前功尽弃。千万不能心软。
妈妈C: 嗯,我也是这么想的。
两人开始沉默。(沉默的原因是,妈妈C关闭了自己的沟通渠道。)
(点评:零度共情。投射了自己的人生经验。经验是好东西,但问题在于,能解决你问题的,不一定适用于其他人。从某种程度讲,存在就是合理的。她家存在这个问题,可能有着复杂的原因,比如,会不会夫妻关系紧张,母亲要借助儿子的力量来牵制父亲。或者,会不会儿子从小依恋关系建立不好,本来就缺乏安全感,这时候要是强行戒断,会不会出现心理创伤,又或者,母亲会不会有内心创伤,分床这件事唤醒了这种创伤?总之,直接给建议是冒然的行动。当然,朋友间大量这样的对话,也没啥危害,只是无用而已。而且,妈妈A听起来可能会郁闷,感觉就是,你们好像都能处理好,我怎么就不行?)
妈妈B: 嗯,你想让儿子和你分离,但是,他好像不愿意,你能不能继续说说你什么感觉呢?
(点评:及格,减损性共情。虽然,没有出现情绪的词语,但是,表达了我开始关注你的感受。这也是一种姿态了,就是说,我在调整我的注意力,我愿意放下我心中的东西,来倾听你的。)
陈老师(扮演咨询师):听起来你感觉很心疼,看到孩子可怜兮兮的睡在门口,作为母亲难免会伤心。不过,你又感觉无助,因为你选择了和儿子分床睡,而且,也坚持了几天,你很希望知道有什么办法可以不要让这个过程这么痛苦。
妈妈C:对,对,我就一直在想还有什么办法呢?你上次教我用攒够小红花就给他奖励的方法,我用了,但是,就坚持了一天就没用了。看来我要和你学习更多的方法才行。
(点评:优秀,准确共情。我用了白描技术,就是直接用来访者的话来回应她。)
最后了,提醒各位妈妈,共情技术的应用,可以选择相信以下几点:
1,情感最终会孕育出理性。
2,要教会孩子如何自己喂食自己,包括,开动大脑,自己喂食思想。也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妈妈需要出让自己的心理系统来当“容器”,帮助孩子转化他们无法消化的情绪,进而,帮助孩子发展理性功能。
4,相信每个孩子的自主性 (就是我是我自己的主人,我可以感受,我可以思考,我可以解决问题),在共情的温床上,会自然的发育和生长。
5,每个人是他自己生活的问题解决专家,给予别人直接的建议之前,需要倾听,倾听,再倾听。
6,沟通是互动的过程,是两个主体的互动,不要尝试着去全然控制,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沟通会走向哪里,可以锻炼自己容纳这种不确定性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