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阳明全集》,自己已然服膺,自谓私淑弟子,心学信徒。最受益处便是心外无事,心外无物。给我的启发最直接表现为两点:一是事上磨心,另一个是心平辞和。
一是事上磨心。阳明认为理不离物,但从心求。心意所在之事方为物,理附物,物寓理,凡说物理,皆有心在,故说求物理于本心。心体如镜,必磨方明,所以需要事上磨练。无事以集义,心之理难明,所以孟子说“必有事焉而勿正”。这样把事,物,理,心的关系就贯通了,同时又系于一心,不离于事,所谓事上磨心。心,体也;事,用也,心事一体,体用一源。只是一种工夫而已。自己本身是个好静不爱动,好寂不好事的宅人,遇事就惧烦,不好人情往来,不好务实力行,不好物事喧闹,半生死读冥行,蹈空虚寂,在枯坐无为中浪费了大好时光,极需要做事磨练。阳明心学倡动静亦定,发现自己不仅不能动,动不能定,连所求其静亦不能定,实是缺乏事上磨练本心所致恶果。
二是心平辞和。阳明心学认为心外无物。外在言谈这个物之所以不得体,是因为内在本心被遮蔽。所谓“言为心声”,有此言,必出此心。心不明,需要去“心蔽”,使心能够明照如镜,然后方能照物清晰。心平方能气和,气和方能辞温。言谈粗鄙,归根到底还是心体不明。所以如果要做工夫,只能在根上做——磨心镜。王阳明十分推崇“修辞立其诚”,认为心诚才能言修。自己平时极不会说话,该说的不说,不该说的乱说,说话不看时机场合,不注意言谈用语,不知道谨言慎语,思而后言,犯了很多说话不妥的错误。孔子所谓“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形容我真很合适。然而我最大的缺陷还是辞厉气动,不能平和说话,有事无事便动气暴喊,说话又生又硬,既不能说理,又无法动情,别人如何受听?不仅斯文尽失,也成了做人的障碍。这些外在言谈上的缺陷,究其根本,实在是心有所蔽,不能明照所致。心之动发为意,意所在之物为事,言谈之事不得体,说明心出了问题,治标不治本,病根不去,所以树根孱弱者,枝叶不会茂盛。所以欲修谈吐,莫若修心。然而心、事乃是体用一源,修心仍不会离事,事上磨心,心照事明。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求之于心,不离于物。截然不同于佛家否定外在事事物物的存在意义,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味脱离人间事纷,空寂修行,想要直见真如,就像从前的我一味好静,必会流于枯槁无为,静时心乱,动时事乱,动静皆不能定。阳明心学鼓励人体验人世间的温情和暖意,又简易直接,人人可求;不离事物,即物即心。自谓阳明“私淑弟子”,实在提醒自己事事以心为师,于事磨练。或有一日,心镜光明,言行自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