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溯源
什么是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个人基于自己的知识背景、认知水平、信念系统等对人事物进行的理解和评判,所以它具有主观性、自我性和时间性。同样的一件事,不同的人、同样的人在不同的时期都有不同的看法。比如,一个妈妈可能认为孩子玩手机会影响学习,而另一个却认为手机能调节孩子的生活。我们经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对别人进行评判,对或错,应该与不应该,好与不好,而很少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形成二元对立的结论。比如,孩子没上学,我们就会认为不好。其实也许暂时的不上学能保护孩子,让也内省与成长。
2.价值观是从哪儿来的?
价值观的来源主要有几个方面:
[if !supportLists](1) [endif]原生家庭的习得。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初环境,也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因素。孩子从出生到成长过程中,父母的价值观身闻目染给孩子,孩子的价值观最初就是从父母那学来的。一个花钱特别抠的家长,会教会孩子花钱很仔细。一个认为体育运动对身体有益的家庭,会经常带孩子去运动,孩子也养成运动的习惯。你个尊重老人的家庭会培养出下一代也尊重长辈。真所谓龙生龙,凤生凤。
[if !supportLists](2) [endif]从媒介学习。尤其是现在信息化时代,电视、电脑、手机、广告等各种信息爆炸的时代,孩子每天主动和被动地吸引了很多信息,影响了孩子的价值观。很多青少年喜欢看动漫的电视剧和会展等,他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受日本文化影响。
[if !supportLists](3) [endif]身边人的影响。尤其是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如果家庭关系好还好,如果家庭关系不是很好,孩子更注重与同学甚至其他朋友来往,这个时间的价值观就特别容易受到影响,因为这个时间段的孩子最具可塑性,身体和情感状态、认知处于发育和完善阶段。所以尽可能让孩子结交正能量的朋友。
[if !supportLists](4) [endif]学校的教育。学校不仅是教孩子知识之地,更是孩子价值观塑造之地。目前学校教育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存在只要学习好啥都好的偏见,学习一元论影响着孩子在学校的状态,纵然说有很好的品德课、素质教育设置,但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形式多于实质。
3.价值观是如何影响人类行为的?就自己的子女教育或日常生活行为举例说明。
价值观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我认为学习成长有用,我就会用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提升自己。先生认为学习没用,那他就不去学习。一个孩子认为自尊自我最重要,那他宁可放下学习和老师对抗对他的不公平。有一个孩子在高一时,因为政治课上说了一句话,可能不太合适但也不是反动或错误的话,只是他的认知水平不到位,老师给下了一个“反社会”的标签,这个孩子就特别讨厌政治老师,进而讨厌学习。一个孩子认为分享很重要,他就会有好吃的东西时和妈妈分享。
价值观是有意无意中形成的,是一个人潜意识的直接反应。我们看到一个孩子在玩没写作业,就会立刻有一个结论,他不爱学习。我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的过程中,认为就得多上课外班才能学的更好,而爸爸认为孩子快乐先把学校东西学好,造成价值观的冲突。人们经常会处于无意识的状态做出一些选择,其实就是价值观在起作用,很容易导致“我是对的,你是错的。“
价值观形成就像人的口味一样,一般在青少年时期就形成了,但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成长进行改变。就像我们学习家庭教育的家长一样,会有意识地对自己的价值观进行审视,进行有效思维,改变对事情的看法。比如我以前认为,先生就应该会心疼人的,说暖心的话,但他不会,以前总觉得是他不对。后来才认识到,他只是以他的价值观认为的方式在爱我,其实质都是爱,只是包装不同而已。
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体现。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5]
同样的,一个家庭也要建立家庭家族的核心价值观,是全家人共同遵守的价值理念,如我的家族一直崇尚的正直、善良、有同情心、勤奋、质朴、节约等价值观,引领着家族的每个人走在追 求真理的路上。我想在这种家族的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形成的家风,值得一代代地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