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真的感叹时间过得太快,一九九八年居然已经过掉了整整二十年了!
我爸妈是九八年下岗的,那个时候,爸爸四十五岁,妈妈四十一岁,也正是“上有老,下有下”的年纪。在工厂老老实实地上了二十几年班,一下子就失业了。没下岗前父母加起来能有两千一个月,下岗后,他们就领着六十块钱一个月的低保,还不能按时发放。
那个时候我们这个小县城,真的就是一条道通到底,有限的工作岗位压根就无法提供给这个小城市的劳动力,特别是年纪大的人。
爸爸没有下岗前是做厂长的,做厂长之前是銲工搞机修的,于是,快五十的他就开始做起了机修工。无论是体力还是精力,他都无法匹敌年轻人,所以做不了多久,他就又继续失业了。后来在以前同事的一起鼓励下,每个人凑了十万块,把以前的工厂开起来。有时候想想,同样的工厂,同样的机器,做事也是同样的人,只是管理者换了,管理的形式换了,以前是国家的企业,它就会倒闭,但是一旦被私人承包了,它又被盘活了。
妈妈没有下岗前是做仓库保管员的,下岗后就给开厂的亲戚做饭。我那时在读高中,也是经常去亲戚厂里蹭饭吃。
那个年代是所谓的打破“铁饭碗”的时代,一份工作做到退休的美好愿望被现实打破了。但是父母那辈抱怨少,勤劳付出的多,更多的时候,退休就成了他们那一代人一直希望的幸福生活。
现在经常看着各类人在网上说着“三十五岁危机”,其实这种危机以前也出现过,只是没有发生在我们身上,所以无法有深切的感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指出:这个时代的格子间里的白领,和二三十年前的纺织工人并没有本质区别,他(她)们都只是在重复着简单的机械劳动,唯一的区别就是白领的工作环境相对于父辈来说会舒服很多。
张爱玲说过:”中年以后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人到中年的困境,所谓的”三十五岁危机“,我们不是第一次遇到,我们的父辈已经遭遇过,我们的孩子肯定将来也会遇到。与其花时间在网上宣汇那些无用的负面情绪,还不如踏实的活在当下,做好每一件小事!
社会的变革,经济的转型,总是会让一部份人的利益受损,也有一小部份有远见有眼光的走在了时代的前沿。无论是时代的弄潮儿,或是大环境下的平凡人,自怨自艾或是怨天由人终归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所谓危机,无非就是打破了旧有惯有的生活习惯。活在当下的人,应当提前养成危机意识,必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019年300篇——第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