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各类写作平台和自媒体平台极多,只要能创作,不愁没地方发布。
总的来说,写作出来的内容,除了个人日记这类文章,大多都是希望经过传播后覆盖众多受众,建立交流、或是树立IP、或是变现。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应关注通过标题来提高文章的打开率,但我们更应关注如何让内容更适宜传播。
继续来看乔纳﹒伯杰教授的疯传六原则,探寻那些容易传播的内容的规律。
这次我们看疯传第二因素,诱因。
刘润五商的课上讲到诱因大致是说。
想要内容被更多的传播,就要把内容和生活中常见的事情关联起来。
介绍得比较简单,于是我去原书中寻找答案。
为什么有些内容会获得更多的谈论?
我们把口口相传这个行为,称之为口碑。口碑又可以分为即时口碑和持续口碑。
如果刚发生的某件事或刚得到的新信息立刻与人分享,产生的就是即时口碑效应。
持续口碑效应则涵盖了事情发生几个星期或几个月之内的传播。
有趣、新颖、奇特的产品会引发更多的即时效应,但不会引发更多持续的效应。
要想持续的效应,那么需要有谈论它的诱因。
关于这一点,结合到之前百度AI发布会上的“彦宏获水”事件就可以理解。突发后的报道文案在短期内获得了大量的传播,但是热度下降得特别快,大概两三天之后就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与话题。
不过,百度却是一个诱因,它是为大家所熟知的。因此这个事件将在后续深度剖析百度的很多文章中被引用,这个是可以预见的。
并非说蹭热点不好,像杜蕾斯这种热点跟进的营销文案大师,也是一种人人向往的路线。
而本文论及的诱因,是相对于蹭热点即时口碑传播之外,另外一种引发持续的传播量的原则。
诱因建立一种潜意识链接,让人们熟悉到不用动脑子就能根据一个事物想起另一个事物。
它符合大脑的惰性原理,即用最少的能量找到答案,而不认真思考答案是否正确。
在产品研发、营销推广等场景,可以充分利用诱因这一原则,引起疯传。
而对于文学创作来说,其实可以做的并不多。
倒是对于文案写作来说,可以参考借鉴以下几点以实现更多的传播。
- 文章的内容不要太曲高和寡,尽量与日常接轨,或是说接地气
关于这一点,有个非常深刻的感觉就是简书里铺天盖地写钻、贝、抽奖、交易的,还往往都获得较高的阅读、点赞、收益,写作者乐此不疲。也就是简书这平台不流行用户转发操作 ,如果流行的话,相信这类文章同样也是转发较多的。 - 同时包含常规诱因,但又蕴含了意外内容的文章,会具有双重益处
无他,这一类文章同时具备了诱因,使得读者容易接受这个主题,同时又因为差异、对比、稀缺等因素形成“谈资”的社交货币。自然会更受欢迎。 - 如果文章话题或讨论的主体相对偏冷,试着加入诱因
加入诱因,就是将所讨论的事物,与生活中常见的或者广为人知的关联,进而促进转发。
譬如,用厨卫界的苹果、彩妆界的苹果、马桶界的苹果、制药界的苹果这些来关联,又或者加入一些熟知的元素描述,譬如天气、节假日,再如一些日常行为睡觉、上班、加班等,引发读者的熟悉感。
顺便说一句,在简书这样的平台,以兴趣进行匹配,即使几个月前的文章也能获得推荐。首先是简书平台确实有持续推荐的这种机制,不像头条24小时后衰减几乎就没戏了。这种情况下,如果内容中诱因足够的文章,是比较有益的。
总的来说,个人的感觉是,社交货币会让人们开启转发的可能,诱因能够让人们在熟悉的思维模式下做出转发的决策更容易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