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军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1962 年出生。全国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人民教师奖章获得者、全国曾宪梓教育基金一等奖获得者。在全国上公开课、讲学几百场。专著《韩军与新语文教育》入选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育家成长丛书”。
韩军老师在书中提出语文教育除新布旧返本归根的六大理念:
01真实自由,回归语文教育“人文”之本
02举三反一,回归语文教育“积累”之本
03美读吟诵,回归语文教育“诵读”之本
04重文写白,回归语文教育“文化”之本
05文字素养,回归语文教育“文字”之本
06化意为字,回归语文教育“生活”之本
韩军老师对语文教育大讨论的总结性回答:
01重视语言学,更强调文学
02重视白话,更强调文言
03重视“举一”,更强调“举三”
04重视分析,更强调吟悟
05重视理解,更强调背诵
06重视散文,更强调诗歌
07重视神圣与崇高,更强调平实与真诚
08重视写实,更强调写虚
09重视统一,更强调多元
10重视技术,更强调精神
其中部分精彩数据和章节摘录如下:
(一)举三反一,回归语文教育“积累”之本
五四前,千年传统语文教育“总思路”是举三反一,五四后的现代语文教育“总路”,却是举一反三。举三反一,讲究积累、积淀,大量读书,整体感悟,效果多快好省;举一反三,讲究唯学课本,以少胜多,分析解剖,效果少慢差费。今须改弦易辙,回归传统。
举一反三,即一学期只学一册课本,以30篇文章作范例“举一”,教师不厌其“深、细、透”地繁琐解析,微言大义,咀来嚼去,斟句酌字,以图让学生循例“反三”,会读、写同类文章。结果,一学期最多只学不足30篇,中学漫漫6年,最多学360篇。试图通过360篇文章“范例”,让学生会读、写远超过360篇的文章,实乃杯水车薪、缘木求鱼。数代人高中毕业,母语仍不过关。
韩军指出,举一反三,实乃至学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理科课程之路。课本“举一”于前,学生“反三“于后,通过一个例题,学会解大量同类习题。五四后,人文向数理看齐,语文教育东施效颦。
学语文(言语),本是举三反一。读书,积累,多多益善;数量在先,量变而质变。大量积累、积淀于前,才会点滴模仿反刍于后。无举三,则无反一;只举一,则永难反三,此铁律!
韩军举例说,幼儿学口语,效率奇高。出生一言不会,两年(720天)便正常交流,奥妙在举三反一。婴儿一出生,便掉进了语言汪洋。韩军算了笔账:幼儿1天至少听100句话,每句10字,一年至少听了36.5万字,两年至少73万字。幼儿在举三之上,自然反一,“听话数十万,说话自然成”,是奇迹也是自然。千百年传统语文教育,一直不自觉地走举三反一之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韩军说,五四后现代语文教育,悖逆传统举三反一,欲走捷径,试图在举一上反三,求“深、细、透”,字斟句酌,微言大义。咄咄怪事出现了:800字1000字文,竟讲三四课时(135分钟);20字的《白日依山尽》,在小学二年级竟“深、细、透”讲析35分钟,热热闹闹一节课,数数字数20个。多半世纪以来,语文教育一直如此,至今未有大变。以数理剖解之方式,刀斩人文之美诗美文,焚琴煮鹤,大拆七宝楼台,千年煞风景,于今为烈!
韩军又算第二笔账:中学一学期95节语文课(共4275分钟),学一本语文课本3万字(30篇课文总字数),速度竟是每分钟7字(3万除以4275分钟)。中学6年12学期共1140节课(共51300分钟),学12册书,课文共区区36万字,学生竟跟老师艰难煎熬6年语文课共51300分钟,以7字/分钟的速度“字斟句酌”,剖来析去,焚琴煮鹤。中学6年到头,竟不如婴幼儿两年学口语所“听”字数73万字的一半!漫漫6年(加小学12年),学书面语(读写),竟不过关!又怎能过关!?
韩军又算了第三笔账:3节读课本(举一),每节完成2000字至少完成1000字(即每节课一篇千字文),3节共完成6000字(至少3000字),速度是44字/分钟(至少22字);2节读课外书,350字/分钟,每节就可读1.5万字,2节读3万字。则一周5节语文课,就可轻松完成3.6万字(至少完成3.3万字)!执迷举一,拘囿课本课文,求“深、细、透”,一周5节课,最多只能完成区区1600字!多快好省与少慢差费,悬若霄壤!
(二)美读吟诵:回归语文教育“诵读”之本
韩军把扯开嗓子,忘我吟唱,摇头晃脑,或婉转,或铿锵,称作美读吟诵。千百年学语文从未离开过此,包括背诵。他说,这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
五四后,尚西术,破传统,不再诵读,只推崇千技百巧和数理的剖解,美诗文碎尸万段,七宝楼台成残壁断垣;教师以滔滔讲析,代替孩子自悟自诵,美读吟唱,痴迷西术与数理剖解,乃五四后中国语文教育大患,语文教师通病,少慢差,费本源!
韩军说,
“文字本是肉做的”,有体温,有生命,有动感。传达文字生命动感,须诵读。无字不能读即使课程表、花名册、元素表,韩军也读得抑扬顿挫,立体飞扬,犹似交响,听众皆呼,更况美诗妙文!韩军想启蒙全国师生都痴迷吟诵,回归传统。
韩军对诵读颇有自已独到的体悟,他的名言是,诵到极致就是“说”。诵,乃“心”在支撑。随“心”所欲,道法自然。心到音到,心不到,抑扬顿挫失自然!文革就畅行矫揉造作的无“心”朗诵,声嘶力竭,拿腔拿调,对听众和吟诵双重蹂躏。诵之至境,是平和、自然、质朴、生活化地说话,用“心”来说话。生活中,平民百姓不假矫饰、自自然然表白,正是吟诵之至境!诵读人之“心”与文本之“心”共鸣,淡然说,自然说,随心说,便动人心,撼人魄!韩军读杜甫《登高》,他化身杜甫,有了“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愤苍凉;韩军读李商隐《隋宫》,他直入隋炀帝魂魄,嬉笑怒骂出神韵;韩军读《大堰河》,他与艾青心脉相通,上千听课人潸然泪下……
韩军强调,诵当然包括背诵。巴金背诵《古文观止》200篇,茅盾背诵《红楼梦》,才有了《家》《春》《秋》和《子夜》等鸿著。
若熟诵“1、2、3”,即100篇古文、20篇白话文、300篇古诗词,达到高中毕业语文水平绝不成问题。
有人担心,如此大的背诵量,哪有时间保证?哪有情趣?他说,大有时间与情趣!中学每学期95节语文课,6年12学期,共1000多节,即1000多个45分钟,教师占1000多个45分钟滔滔讲析,怎就不能让孩子背诵?孩子处于记忆的黄金期,45分钟背诵一篇《师说》长短的古文不成问题,或背诵三首《七律》亦不成问题。韩军说,算算,熟诵上面“1、2、3”,共花多少时间!
配乐诵,分角诵,独诵,齐诵,赛诵,演诵,接龙诵……花样多多,情趣多多,比看教师大拆七宝楼台焚琴煮鹤,有情趣千百倍!不只诵,更须抄,一字一字抄经典。今日用电脑键盘敲字蔚成大势,会写字好字之人益少,因而最好用毛笔抄。
韩军说,诵、抄,看似最笨,然效最大!文脉相贯,文气相通,奠文字之基,养浩然之气。最笨之法,乃最实在之法,最本然之法。举三为主与强化诵、抄,在传统语文教育中行之有效、有大效,而在当代所谓的创造、创新、创意中被丢弃否定了。结果,创造因缺少根基而只能在花样翻新上左右摇摆,创新因缺少积累而只能在表面形式上徘徊不前,创意因缺少厚重而只能是雕虫小技的表演而已。
(三)重文写白:回归语文教育“文化”之本
韩军说,大陆语文教师不读文言与经典,大陆语文课忽视文言与经典,唯重白话,已是超过半个世纪的凄然现实。韩军曾在不同场合,调查数千名中小学语文教师,谁通读过《论语》《史记》“四大名著”。全部通读的,竟无一人。这是大陆语文教师队伍的现状,也决定了大陆语文教育的整体面貌脱离中华文化根本。
感于此,2004年,韩军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掀起又一场“文白之争”。《新京报》转载称:“一时间硝烟四起,引发了众人的争议。这场争议,使我们得以在鲁迅宣告‘已经过去’将近80年后,又躬逢了文白论战的盛事。”
韩军认为,20世纪下半中国文坛顿失光彩,白话大师寥寥,再没涌现白话大师群体,自有政治原因,但还有重要原因。20世纪下半,大陆语文教育斩断文言文化血脉,致使20世纪下半叶成为文坛主流的文人,在少年语言敏感期,没有受过系统深入的文言教育。他们少年时,恰处在大陆对文言否定愈演愈烈,课本弃文言愈来愈多时,他们所受语文教育,是切断文言背景下,以白话为本位的,接触的文言数量代代递减。他们语言敏感期,基本通过白话来学用白话,而非通过文言来学用白话。所以,成人后,整体的白话文字面貌,难与上半叶的白话大师比肩。
如果我们把我们五千年的文化比作一条大河的话,那么,我们的汉字是这条大河的坝基,而形成这条大河溪流的源头则是文言文,研究文化,或者接受中华教育,不研究文言或者不接受文言的教育,只了解河流“下游”的白话文,就只能知道这条河的表面形态,摸不着它的本质特征。这样下去,无疑是在斩断我们文化的源头。
韩军说,数千年历史,积累了浩繁的极富表现力的文言典故、语汇,滋养、丰富了现代白话。
人在少年语言敏感期,诵读大量古诗文,用文言奠基,用白话表达,则文字极易纯粹,典雅,凝炼,传神;而以白话奠基,通过白话学用白话,文字极易拖沓,繁琐,欧化,罗嗦。
韩军回顾历史说,20世纪上半白话璀璨,大师鲁迅、郭沫若等,开白话一代风气,是因他们在少年时深入接受了文言,在文言“酱缸”里浸泡过,汗毛孔都渗着文言滋养。成人后,白话里处处见文言光采。49年后大陆文人整体文字面貌,愈来愈“水”,“俗”,“痞”,失去了纯粹,古雅,洁净,朴素。正是大陆语文教育斩断文言血脉的恶果!著名大学校长竟不能读通一首文言诗,教授竟篆隶不分,看似笑话,实乃大陆(语文)教育轻人文、斩断文化血脉之“冰山一角”!
韩军认为,一个人若少年时诵读一定数量的一流的文言,则成人后写成一流白话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若少年极少接触文言,哪怕只学一流的白话,则成人时形成一流的白话的可能性也明显减小。通过白话学写白话,似近实远,事倍功半;通过文言学写白话,似远实近,事半功倍;根扎于“文”,语发为“白”,这,应是语文教育返璞归真、返本归根的基本法则。美国高中英语课,用一年时间读古英语的莎士比亚原著,且让学生写古英语诗;台湾高中语文课本几乎全是文言。韩军主张,大陆高中,文言课文的篇目数量,理应超过50%。
(四)文字素养:回归语文教育“文字”之本
韩军说,语文课之独立价值是文字。语文课首要上成文字课。语文老师首要是文字师。若关注精神,也须由文字引发,由文字贯穿,终落脚于文字,即“着意于精神,着力于文字”。
何为“文字妙处”?韩军举例说,林语堂《论趣》开头,“记得那里笔记有一段,说乾隆游江南,有一天登高观海,看见海上几百条船舶,张帆往来,或往北,或往南,颇形热闹”,寥寥48字,洗练纯粹,却神肖毕现。换人写来,可能至少耗用60字,意趣也会逊色。此即“文字妙处”。
再如,《西游记》中有一段语言:“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我们不妨改写成下面的白话文: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吃的是草木,饮的是涧泉,采集山花,寻觅树果;与狼虫结伴同行,与虎豹成群结队,獐鹿是他的朋友,猕猿是他的亲人;晚上住在石崖之下,早晨游走在山洞之中。”
改写后的句子表面看来内容并没有什么变化,但原著中的句子排列整齐,用词简洁优美,句式铿锵有力,节律感非常强。运用这样的语言形式把石猴那种活泼跳跃、顽皮可爱、机灵敏捷的形象刻划的活灵活现。而改写过的句子不但拖沓罗嗦,而且对刻画石猴形象特点的效果相差甚远。
良好文字意识与文字素养,会令人情感细腻,儒雅聪敏,文质彬彬,气质高雅。
综上所述,韩军老师认为语文学习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强调“积累”、“诵读”、“背诵”、“文化”、“文字”、“文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