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孙子(核桃)四岁半,目前在上幼儿园中班。自从他出生后,我也看了不少有关亲子教育类的书。总是觉得,培养孩子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无论书上说得如何天花乱坠,头头是道。如果自己不把书中所汲取的育儿方法反复践行,融入到孩子的实际生活中;那么,只不过是坐而论道,临渊羡鱼罢了。
书上说,让一个小孩儿养成一个好的习惯需要21天,这个不完全准确。我让核桃放学回家后,让他每天训练数字描红一个小时,刚开始他做作业时,只是贪玩儿,不太愿意做,后来我守在他身边循循善诱,进行指导、监督。现在已经写了快两个多月,基本上不需要监督,他可以主动去完成一天一页数字描红的作业。
每次写完之后,自己从头到尾检查一遍,然后又拿过来让我给他验收把关。如果有没写端正的、写错的、写出方格外的,我让他擦掉之后重做,直到我认可为止。这个需要蒙台梭利在《正面管教》中所强调的“和善、坚定”四个字的知行合一。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蚂蚁啃骨头——循序渐进。
事实上,孩子永远无法理解自己感受之外的事情,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真正领悟,并实现由内而外的成长。所以父母与其苦口婆心地教导,还不如让实际生活来给孩子上一课。无论我们多么爱孩子,都不能代替或者逼迫孩子成长,成长的主角始终是孩子。如果不能调动出孩子的主动性,家长所有的努力会收效甚微的。
让孩子学会自律,就好比是把卫星送上了轨道,孩子就可以自行运转了。只要做到这一点,也就基本完成了为人父母的使命。那么,父母与孩子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相处,才能有利于孩子的自主性成长呢?最关键的有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父母放手,孩子自主成长。
一个孩子未来能否站的比别人高,看得比别人元,关键就在于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想成为称职的父母,必然要将目光放得足够长远,为孩子的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如今的大多数父母并不吝啬为孩子的付出,但往往因为用错了方法,对亲子关系持有一种错误的态度,其结果自然不会理想。
其实,你的孩子看似愚蠢的行为背后,往往是长期不能自己做主的结果。如果父母做不到权力下放,一直不给孩子自己做主的机会,他们从小没有从错误中活得磨炼,那么长大以后,自己对所面对的事情缺乏主张,觉得茫然不知所措。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父母总能让孩子试着解决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就具有挑战性,同时又历练孩子成长,那么孩子就会逐渐锻炼出独当一面的能力。这样孩子到了十一二岁的时候,大多数问题就能够自己拿主意,不需要父母太过操心了。父母要想实现以上效果,首先实现一次思想上的转变——从担心到关心。
总之,父母放手,孩子才能在自主状态下,去思考、判断并抉择一些问题,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们用各种切身体会,了解到自己在面对某个问题时,可以采取哪些有利的对策。在未来的漫长人生中,每当出现种种挑战时,以往的那些经验都会给他提供借鉴。当某些孩子对这类问题觉得一筹莫展时,他早就已经胸有成竹了。
第二步、让孩子自己选择,在试错中学会自律。
我们的有些父母认为,简单地给孩子定几条规矩,让孩子去遵守,他们就会变得自律。其实,这些父母对“他律”和“自律”之间的关系错误地进行了本末倒置。自律不是他律,规矩是外在的束缚,会令孩子产生反感、抵触,而自律是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简言之,他律是鸡蛋从外面打破,而自律是鸡蛋从里面打破,是孩子内在的需求,是在自主成长中心甘情愿地做出选择。
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卡尔・韦克进行了这样一个实验,他把六只蜜蜂和六只苍蝇分别装进两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让瓶底朝着窗户。 此时可以观察到,蜜蜂凭借着其对光亮的喜爱以及过往的经验,固执地认为出口必然在光线最明亮的地方,也就是瓶底,于是它们不停地在瓶底附近飞舞,一次次地试图从瓶底找到出口,最终力竭倒毙或饿死 。
而苍蝇则对事物的逻辑毫不留意,全然不顾亮光的吸引,在瓶内到处乱飞,不断地尝试各种不同的方向,结果误打误撞地碰上了好运气,不到两分钟,苍蝇穿过另一端的瓶颈,成功地逃跑了。
以上的实验启示我们,在面对新的问题和挑战时,不能仅仅依赖过去的经验和固定的思维模式,否则可能会陷入困境,无法找到真正的解决办法。就像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企业或个人在面对市场变化或技术革新时,因过于坚守传统的经营模式或思维方式,而错失了发展的机遇。
吃一堑,长一智。自主性成长法则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允许孩子犯错,认为有些错误来得越早,对孩子越有好处。孩子自主性成长,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是,一定会犯错,但孩子小时候犯的错是代价比较小的。如此,孩子长大后,才能控制冲动,抵制诱惑,承担责任,避免犯下严重的错误。
归根结底,孩子的自律,不是来自于父母的说教,而是来自于孩子在自主性成长中所获得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如果父母能够在孩子面临问题时,不去越俎代庖,他们就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自律。不仅如此,他们还会用学到的自律去解决更多、更大的问题。所以说,自律并不是小技巧,而是大智慧。孩子只有在自住性成长中才能学会自律,掌握未来人生众所需要的一切技能。
第三步、自律的孩子有大格局。
将心比心,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大格局,但为什么说自律的孩子才有大格局呢?因为自律的孩子能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自律 ,孩子们清楚在面对问题时,如何以冷静、明智的态度,从中获得受益。诚然,父母不可能永远保护孩子,孩子终究要自己去面对社会的各种阴暗面。所以,父母与其沉浸在焦虑不安中,不如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自律的人。
从科学家曾做过的一项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可见一斑,从小善于自律的孩子长大走向社会后,会形成什么样的格局。他们对参加棉花糖实验的近百名4岁的孩子,经过长达数年的跟踪调查可知,那些实验中立刻吃掉棉花糖的孩子,长大后大多数学习成绩差,出现了肥胖、行为不良等问题;而那些推迟满足感,做到自律的孩子,往往学习成绩优秀、心胸开阔,格局很大。
心理学大师斯科特·派克在《心智成熟的旅程》中这样说:“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工具,你不能解决问题,就会成为问题。”这些缺乏自律的人,不能推迟满足感,不能承担责任,不懂得取舍,不尊重事实,就不能管好自己的情绪,容易出现心理疾病,成为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以及社会的难题。
相信天下父母,对孩子都有足够的爱。成为父母的那一刻,我们的每个毛孔都透着希望。但是如何与孩子相处,如何让孩子主动成长,拥有更宽阔的未来,则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的道路无外乎两条:
第一条路,以一种高贵的决心,发誓一辈子不让孩子受一点折磨,尽全力保护他们,或严格管束,以过来人的身份为自居,不给孩子丝毫的自主权,我行我素强行塑造孩子。导致孩子长大后自我缺失,不能自律,根本无法照顾自己,那时我们已经人老珠黄,只能望着孩子痛彻心扉,却没有挽回的余地。
第二条路,以一种更深沉的爱,忍受住不舍与焦虑,看着孩子自己汲取人生的种种经验教训,在自主性成长中学会自律,成就自己人生的健全人格。他从不计较一时的失败,而是从长远的角度看事情,最终不仅心智越来越成熟,在事业、爱情、婚姻和人际关系上,越来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