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1188天。
今天分享《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它是“哈利·波特系列”的第六本书。
2005年7月16日,本书在全球多个国家同步首发,美国版首印数达1080万册,缔造了出版史最高纪录,比原记录多出了整整400万册,发行后24小时之内的全球销量超过了900万册,也创下了世界图书销售史的记录。
2005年10月15日,本书的简体中文版正式发行,首印数达80万册,改编的同名电影票房也达到了惊人的9.47亿美元。不得不承认,“哈利·波特系列”依然是图书界最厉害的圈钱机器。
其实《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这本书,较之前作品《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它的温暖色调有所回升,压抑程度也明显减少,但整体的趋势依然是越来得越成人化。这个成人化并不代表内容不适合我们的孩子。
事实上,很多小朋友只用了3-5天的时间就读完并且消化了,篇幅最长的《哈利·波特与凤凰社》这本书,作者罗琳在每本书之间设定出了巧妙的概念叠加,让简单的情节开枝散叶,越来越丰富。
比如《哈利·波特与密室》这本书里面,出现在伏地魔少年时期的日记,这个日记后来就成了伏地魔制造的重要魂器之一。海格那超乎常人的怪物身高,后来也被证明是人类和巨人的混血。他的巨人弟弟在关键时刻还救过赫敏。
另外一本书《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里面,神神叨叨的老师特里劳妮,她则预测了伏地魔被打败的预言。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当中才补全了预言的全部内容。让伏地魔去杀哈利这样一个手无寸铁的婴儿的情节,也就变得合情合理了。
罗琳早早地设定好了后续的发展,但她并不急于一股脑地将全部情节都泄露给读者,而是稳步地控制故事发展的节奏。其实这也充分考虑到了孩子的接受程度。
读《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哈利·波特与密室》时孩子们还小,每个概念都是新的。神奇的魔法世界会让孩子们感觉到无比的惊奇和欣喜。《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里面的设定是巧妙的、循环的,能够让孩子体验到设置悬念和解答悬念的魅力。
到了《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和《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罗琳就迈开了步子,详细地填补了以前一个又一个挖好的“大坑”,再增加了新的悬念,让整个终章更加令人期待。
可以说,当孩子一本一本地读完罗琳的作品之后,就已经跟随书里面的小主角长大了。所以大朋友们不必担心成人化的内容不被孩子接受,相反,孩子们的思想水平,心智年龄,鉴赏能力,也会跟随我们读过的书一起成长。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的优点太过于突出了,首先是隐藏主角的设定,堪称完美。表面上看,本书的主角依然是哈利·波特,他的戏份最多,但哈利却不是最重要的。本书的第一隐藏主角是伏地魔。罗琳全方位地为读者补完了伏地魔的童年、少年、成年以后的种种成长轨迹。
伏地魔原名汤姆·马沃罗·里德尔,母亲梅洛普·冈特。他母亲所在的冈特家族属于伟大的魔法师萨拉查·斯莱特林的最后血脉。萨拉查·斯莱特林强不强,强得可怕,作为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四大创始人之一,曾因为意见不合,一个人就和其他三个超级魔法师对着干。
斯莱特林有魄力,有能力,精明强干,养过一条“能力Bug”,几近无敌的大蛇。即使伏地魔本人也把斯莱特林当作偶像,而作为斯莱特林的后裔,伏地魔天生就会说蛇语,这就是绝对的血统优势。伏地魔的战斗力,除了邓布利多这种万年一遇的天才,没人敢说自己能够稳压伏地魔。
即使是魔法界的神话,黑巫师格林德沃和斯莱特林也不行,伏地魔的魔法天赋从小就高得吓人,和邓布利多战斗也仅仅是稍逊一筹。要知道伏地魔还是邓布利多培养的学生,是一位后起之秀,比邓布利多还年轻许多。很难想象伏地魔到了邓布利多的年纪会有多强。
前五本书里面我们多多少少能看到伏地魔的傲慢自大,喜怒无常,动不动就冲着属下大发雷霆,杀自己的随从,更是跟捏死蚂蚁一样随意。卢修斯·马尔福那么高傲的人,到了伏地魔身边,也成了一条夹着尾巴的狗。小矮星彼得见了伏地魔,大气都不敢喘一下,让他砍下自己的手,也没有一句抱怨。
这样的伏地魔完全是一副无德暴君的嘴脸,又怎么可能有那么多的忠实信徒呢。罗琳也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这本书里面给出了答案。年轻的伏地魔成绩优异,是人人羡慕的优等生,还长了一张人见人爱的帅脸,而且特别平易近人,风评相当地好。
伏地魔的洗脑能力也是一等一的,他清楚每个属下需要什么,并做到了你要什么我就给什么。奇洛教授就是那个哈利一年级时候的黑魔法防御课的老师。他的头上缠满了破布,身上散发着怪味,说话也磕磕巴巴总是被人嘲笑。
谁能想到软弱的奇洛会是伏地魔的信徒呢。因为伏地魔没有嘲笑奇洛,给了他充分的尊重和掌声,还让奇洛得到重用。他这样子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另外一个人贝拉是一个酷外杀戮,鄙视麻瓜和混血的疯女人,她天生就和伏地魔是一路人,伏地魔索性放开了条例,让贝拉随意杀人,充分满足她的变态人格,她能够不对伏地魔死心塌地吗。
还有小巴蒂·克劳奇,一个不被高官父亲重视的“留守儿童”,伏地魔客气地对待他,给了他阳光一样的温暖和关怀。关键是伏地魔还会抓共同点,小巴蒂·克劳奇跟他爸爸共用同一个名字,并且以爸爸为耻。伏地魔也和爸爸用一个名字,也以爸爸为耻。
伏地魔就利用这些细节,成功地洗脑了一个又一个渴望在混乱的环境里面,实现自身价值的迷茫者,并且给了他们绝对的权利,让他们施展拳脚,有所作为。
对于反社会人格的信徒们来说,伏地魔就是最好的领导。让伏地魔拥有另类的人格魅力,成为一个让读者又爱又恨的隐藏主角,是罗琳在本书里面挑战的核心任务,而且她成功了。
罗琳也通过了伏地魔童年的阴影,告诫家长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重要影响。这时我们再回头看伏地魔的名字汤姆·马沃罗·里德尔,这还是从卑鄙的祖父抛弃了他母亲的父亲身上继承而来的。这就所以说明伏地魔的悲剧很大程度来源于他家庭的悲剧。
当然,伏地魔只是第一个隐藏主角。这本书里总共设定了三位隐藏主角。第二位西弗勒斯·斯内普,斯内普就是混血王子,斯维普的母亲姓普林斯,英文名字Prince,也就是王子的意思。斯内普是纯血巫师的母亲和麻瓜父亲生下来的混血孩子,所以他自称“混血王子”,有些看不起自己父亲的意思。
但换个角度来说,这本书的另一个名字其实是《哈利·波特与斯内普》。我们自然就知道,斯内普在这本书里有多重要了,以往的五本书里,哈利·波特总是和斯内普针锋相对,斯内普以老师的身份,嘲讽哈利和他死去了爸爸一样傲慢无礼,哈利则认为斯内普从心底讨厌自己,常常会公报私仇,对自己百般刁难。
但在这本书里,哈利和斯内普之间找到了灵魂的共鸣。那本混血王子留下的魔药课本,成了两人心与心交流的桥梁。哈利非常痴迷混写王子的课本,一向最不擅长魔药课的他,依靠课本的注释成了魔药课的优等生。哈利也练会了课本上的魔法,并认为创造这些魔法的混血王子是个天才。
两人通过课本,其实形成了一种跨时空的,无形的友谊。可万万没想到,这个混血王子就是斯内普,是哈利最讨厌的老师。自己最讨厌的人换了一种形式,变成“朝夕相伴的朋友”。
罗琳依然用最大限度的巧合和反转,让人物之间的碰撞和摩擦更充满了戏剧性。关于斯内普的核心部分,我们随后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分享。
最后一位隐藏主角其实是德拉科·马尔福。没想到罗琳真的完善了那个和哈利处处作对的坏小子的故事。神秘事物司决战之后,马尔福的爸爸没有拿回预言球,还被抓进了监狱。伏地魔震怒不已,认为是马尔福爸爸搞砸了一切,便报复性地做出一个决定,让马尔福完成一个任务,杀死邓布利多。
邓布利多是历史上最伟大的魔法师。伏地魔自己都打不赢的对手,安排给马尔福。这分明就是要马尔福送死的,可马尔福他带着年轻人的血性,选择了去挑战邓布利多,他要证明马尔福家族不是废物家族,他也要救回爸爸,但他也不知不觉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了怀疑。
跟着伏地魔做坏事,真的就是自己的归宿吗?马尔福迷茫了,他经常躲在厕所里面痛哭流涕,觉得自己做不到,也不想做。他还和最喜欢的老师斯内普大吵一架。
这些都是马尔福内心矛盾的证据。可最终马尔福利用传送柜,奇迹般地将食死徒带进了防守严密的霍格沃茨。他证明了自己其实非常优秀,甚至做到了哈利都做不到的事。而当最后马尔福偷袭成功,举起魔杖面对邓布利多时,邓布利多却说出了那句,德拉科,你不是一个杀人的人。
马尔福彻底动摇了,他知道伏地魔错了,他也开始否定自己的人生信仰,也否定了精神追求。他不想成为伏地魔杀人的同党,他也和哈利一样热爱这所学校。
马尔福几乎每年都会为了斯莱特林学院的荣誉,和哈利所在的格兰芬多学院全力竞争。这样一个以荣誉为先的学生,怎么会不爱自己的学校呢。罗琳对于三个隐藏主角的立体塑造,不但增强了《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的精彩程度,还将整个“哈利·波特系列”的艺术水准进一步地提升。
每个角色都可能会突然成为主角,不起眼人物的抉择和成长都能成为影响最终结局的导火索。我们看到了一种“百川入海”的艺术感,罗琳见微知著,以小写大的本领已经登峰造极了。
另外,罗琳又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里面,玩起了哲学命题,也非常适合大朋友和小朋友们一起讨论。她首先提出的问题是,世界是否会因为我们的参与,而有什么不同呢?
第一,哈利在魁地奇决赛前,被斯内普关了禁闭,作为队长的哈利心急如焚,觉得没了自己,格兰芬多肯定玩完了,结果却完全不是这样。在金妮的率领下,格兰芬多狂胜对手,甚至因为哈利的缺席,大家的实力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发挥。
第二,邓布利多拼尽全力地,喝下了岩洞里受过诅咒的翠绿色液体,才拿回一个魂器,可最终被证明这个魂器是假的,是被人掉了包的。邓布利多后来还因此丧命,他的一切努力都白费了,好像即使他什么也不做,也和现在毫无分别。
最重要的主角没有参与最重要的比赛,却并没有出现所有人原以为的惨败,反而大胜。最重要的主角拼尽全力地参与、努力,最后的结果却是徒劳无功。罗琳到底想表达什么呢?
其实世界有时候就是这样,不会因为我们的参与而改变。没人规定我们一定是自己故事里的主角,我们也曾以为自己很重要,很了不起,少了我们地球都转不了了。但事实证明,很多事就是徒劳的。那这是不是在向孩子们消极地传达所谓的“努力无用论”呢?
也并不是,任何事都不是只有对或者错这两方面。我们将这两个情节扩展开来,会发现罗琳也做了更加精细的布置,比如格兰芬多那场意外的大胜,让哈利意识到自己身边的队友们其实很优秀。或许身为队长的自己,过去要求过于严格,给了队员们太大的压力,才让格兰芬多的比赛变得艰难起来,反而当他们抛开了包袱,放开了打,却得到了意外的收获。
邓布利多的死也一样,邓布利多用生命的代价,告诉了哈利接触魂器是多么地危险,而且即便知道自己可能会失去生命,也要去努力地去争取,这种对于正义的执着和信念,鼓舞了哈利继续战斗,变成了一股伟大的无形的精神力量。
这就远远大过找到魂器这件事本身的意义,也就是说,所有的努力都不会是徒劳的,只是努力的结果,可能不一定会朝着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或许,在不知不觉间,我们会收获更加美好的东西。
世界是否会因为我们的参与,而有什么不同,罗琳并没有给予一个标准答案。因为未来的方向永远没有标准答案。我们依然希望小朋友们能够独立的地完成这本书的阅读,他们也会感受到《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这本书不断迸发出了精彩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