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思考过最持久最强大的力量是什么吗?
首先我想到的肯定不是坚不可摧。因为比锐利比坚硬,永远有更胜之克之的事物。而且越是锋芒毕露,越可能盛极必衰。
那么,怎样做到持久地强大不可战胜?
我很意外地在《终身学习》这本书里找到了让我认同的答案。
内观禅修
这是一种无关宗教的修行方式。作者分享说:通过一段时间的坚持练习,心更平静,脑子更清晰,更容易去做决定,一整天的专注力也提高了很多。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修行方式,有如此大的功效呢?我很好奇。
内观禅修要求与外界隔绝,禁言打坐,不得交流,全程吃素,持续10日。每天练习内观的时间长达10个小时,每天早晨4点半开始修行,一天两餐素食,一直禁言。修炼方式也比较简单,基本是双盘腿打坐练习呼吸法。对于现代人来说,打坐10个小时,简直是不可能实现的任务,浑身酸痛麻不说,而且还饥肠辘辘,思绪想法满天飞,时间显得更加漫长而煎熬。那么这样的”痛苦“经历的价值何在呢?
禅修强调,有这些反应是正常的,而且是很好的,通过令人痛苦的方式,正在把“业障”表现出来。“人的脑海中的各种念头和想法,它来了,它也会走,会产生新的,也会很快消失。所以,当这些念头或想法出现之后,你不用阻止它,只要静静地观察,观察好之后再回到原点。比如,你觉得背痛,那就细细观察这个痛感“。这里说你无需调整改变你的想法和感受,或者不需要转移注意力,你需要的是什么都不做,静静地观察它。我的理解是,观察,面对它,与它相处。从而与它平等,跳脱出它和我的关系。它是它,我是我。
这个观念是我从未思考过的方面,这么坦然,这么举重若轻。可行吗?做得到吗?第二天的禅修,作者的痛感继续加剧。禅修又引导:你会发现所有酸痛、所有情绪、所有思想都有一个真实的面貌——它会发生,也会消失,没有一样东西是永恒的。于是作者尝试去观察自己的感受,哪里痛,作者调动意识去观察它,而不是思考为什么痛,渐渐地痛感消失了。对待脑海中的念头也是这样,念头来了,不去强行控制,而只是观察,过了一段时间它自然没有了。逐渐地验证了一个道理:人生的”起伏“和”来去“是唯一永恒的。
第三天开始学习内观,观察身体的感受。具体做法是从头顶到面部,到胸部、背部、再到双手,先从左肩往下倒手指,再从右肩往下到手指,接下来观察两条腿,左右腿都要观察到脚趾。先从上往下,再从下往上,反复循环。用什么观察?用意念。用意念观察的感觉是什么?会捕捉到被观察部位有胀痛或冷热的细微感觉。
内观禅修的理论是,人体就像软件,由先天和后天设定了程序,软件被触动后会产生各种情感。情感会牵连产生相对应的身体反应。因此只要观察那些身体反应,就能了解人体的程序设定,就能掌控生命软件的编写和运行。更重要的是,反应不是永恒的,而是有起有伏,有生有死。何必人为扭转或改变?通过如实观察,观察事物的真面目,达到净化自身的目的。
第五天,进一步讲解观察的重要性。无论什么念头,不过两种——欲望(要)、抵触(不要)。通过观察,我们最终认清世界万物的本质——没有永恒只有变化。泰然处之,否极泰来。不需要改写故事,无需控制情绪,只需要观察,来了,去了,来了,去了,得到真正的平静。或者这也是冥想的奥秘——不强求改变,而是感受和观察自我,获得平静。而平静,才是最强大的力量。
禅修的最后几天,打造真正的平等心。无论好坏,都要去观察,无需评判分辨——不起分别心。不去分辨在环境中我是否应该有怜悯心、同情心、憎恨心或者愤怒心,而是要有平等心。
这一部分内容给我很大的冲击。因一直是一个追求理性和自制的人,所以惯用的方式是判断、选择、克制、自律。于是加入了很多分别心,虽然还是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但却感觉费力,有时候心理上也会有点点“失落”。但这种内观的理念告诉我们,只需要与自己的情绪(或者外界的波澜)相处,观察自己的反应和感受,平等共处,知道既有来时就有去时,无需改变,只需平静共处。静下来,与自己相处,观自在,平静的力量其实非常强大也最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