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好友小堂从美利坚留学归来,作为一个从未踏出国门的小土馒头,自然对她的留学生涯充满了好奇。
我打趣她为何不留在美利坚,反而要前仆后继的回来挤地铁,吸雾霾。
小堂吃了一口烧仙草,笑容微敛,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对于那种小镇的生活完全不能适应。好多同学,包括他们的父母,到了那个美国北部的小镇都表示爱的不行,很多人都想留在那儿。可是我却偏偏喜欢北京的繁华和拥挤,我不能忍受驱车几十公里去超市,也不能适应每天悠哉游哉的生活。
2.
我不禁想到了我自己,毕业将近一年了。虽然每天上班的时候比较忙碌,但下班和周末的空闲时间还是大把大把。不知道是还未从学生思维中走出来,还是不甘于现状,我总觉得不在业余时间做点自我提升的事情就心里不踏实。
毕竟没有了一个既定的目标和截止日期在前面等待,所以每一件自认为可以坚持下去的事情,都无疾而终。
从小学到大学,乃至进入工作单位,我受到的教育都是要努力,身边的人也是忙忙碌碌,甚至疲于奔命。从一个目标到下一个目标,在为之努力的过程中总盼望着赶紧到达终点,从此可以一劳永逸。然而,一个目标的终点,又是另一个目标的起点。放佛冥冥中有股力量在推着人往前,有一个声音不停的说着要继续努力,不要贪图安逸。
3.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八个字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刻在了我的脑子里,父母告诉我要努力出人投地,老师教育我要拼搏努力。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成长,并将继续这样教育我们的后辈。
小堂说在美国的时候,她有一个来自韩国的同学,非常喜欢美国小镇的悠闲生活。这位韩国同学对自己母国的生活方式非常的不满,她不能理解为什么韩国人每天都活得那么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都那么激烈。相反,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就悠闲随意很多,价值观也没有那么单一,每个人都可以随心生活,并不会被竞争压的喘不过气。
同样属于亚洲文明的组成部分,韩国人和中国人在性格上还是有一些相同的地方。如今在美国的校园,亚洲孩子成了考试成绩突出的典范。
为什么我们一直被教育要奋斗?我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与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关。传统中国文化一直为儒家所统治。十年寒窗苦读,学而优则仕。在我们的文化中,出人投地,衣锦还乡才是成功的人生。
另一方面也与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有关。我们虽然是一个泱泱大国,然而无奈一直以来人口太多,僧多肉少自然就竞争激烈。社会资源是有限的,真正优质的资源更是稀缺,只有努力往金字塔的顶端攀登才能享受优质的社会资源。
所以我觉得我们的奋斗欲望是埋在骨子里的,同时也是生活环境所促成的。其实,就算是在我们国内,不同地域的人都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就我观察我身边的同事来看,从小在北京长大的人往往比过五关斩六将扎根北京的人来的自在随意许多。因为他们相比而言压力要小很多,单就高考这一项而言就要省力许多。
4.
前段时间看过一个热门的话题,说的是为什么许多优秀的女孩儿到了研究生毕业以后就不再奋斗,甚至许多人选择成为家庭主妇。
不管一个优秀的姑娘选择何地作为她的归处,只要是出于其本心的选择,我觉得都是幸福的,有意义的。
当初我们是为了改变命运而奋斗也好,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而努力也罢,在取得了一定成绩后选择归于平淡都是无可厚非的事。
所以,如果一直在努力奋斗的你忽然变得不再那么努力,不再有欲望去奋斗,这都不是什么可耻的事,于悠然自得中去发现更广阔的自己也是一件极美的事。
放下功利心以后而心甘情愿费时费力去做的事才是真正成就自我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