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何为之人,师者何为之师者?
导师的课上,有一个词,从不曾改变:思想。常常陷入偏执的沉思,何为思想?如果说人人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灵魂,为何人人都活成了群体的模样?我时常觉得自己活得太过浅薄,也活得太过糊涂。一时不愿被提及自己的鄙陋,一时又不愿去提升自己。一时之间觉得这样就很好,不要太过为难自己;一时之间又不安于现状。许是,矛盾的个体就于此处愈发体现。
矛盾让人困惑,纠结于此的人,终日郁郁直至于某刻的顿悟;无意于此的人,大都不愿思考,只关注于现实的我。有思想和没思想如同你是教书匠还是教育家。教书匠或多或少人人皆可,而教育家却非人人都能为之。于选择教师教育这一专业的我们,仅仅只是被培养出的工具性的我们,社会的功利主义推动我们的前进和发展,可是,人之为人的内心灵魂却被忽略。我即害怕自己不能在此间社会立足、生存;又害怕成为一个社会群体的标准机器,慢慢变得越来越迟钝,直至锈迹斑斑。
人何为之人,教育何为之教育?雅思贝尔思探讨教育是什么,我们亦在探讨教育是什么。可是我们太久没有思考,教育是什么,我们只是把已有的知识体系按照课本的要求传授下去,一个本质的东西,忘了提及。回归胡塞尔的现象学,回到事物的本真。如果说回归本真的教育是对人内心世界的丰富,教育人何为之人;那作为知识系统的教学,都只是为此做铺垫。然,无论是僵化的应试教育,还是提倡的综合素养,不也是为了让人成为一个人,一个区别于其他物种而特殊的存在。
如果教育改革是毫无意义与价值的,这些年来的改革又是为了什么?如果教师仅是传授知识,那师生间建立起来的情谊仅仅只是学费与职责的关系,那作为人那部分的存在意义何在?我既心痛于前段时间的弑师案,又痛心幼儿教育的现状;人人都在争论过错,可是人人也都在忽略,一切源头,我们回到最初的模样,不就是“人”的教育和缺失吗?老师、学生,如果对人的内心教育是完整的,事情会怎样发生呢?叶澜教授所提倡的生命教育不正是如今所需要的。如果作为师者,并不幸福,何必选择这一行?并非人人皆可为师者,亦非人人皆适合。
教育,落在一个“教”上,“教”落在一个“人”上,如果已经没有了人的存在,那教育的存在意义,有必要思考。可是,已经太久了,太久没有落到“人”上,教育的落脚点落在了怎么生存上,怎么社会立足上。教育所传承的的内容里没有了思想,也没有对于“人”的灵魂和内心世界的共鸣;升学、技能、工作----乃至最终的目的:生存。
我想,人之为人,至少内心世界有其自身的价值判断;且不断发展丰富。
师者之为师者,除去客观所应具备的能力素养,至少内心强大而柔软,爱与希望共存。
(以上皆为余之杂思,区区浅薄,无意于此驳论,仅个人之鄙见;诚邀书友之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