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已离我们远去,但她留在后辈脑海中的记忆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淡去。作为孙子的我,谨以此文来悼念心目中最最亲爱的奶奶,愿她老人家一路走好。
奶奶走了,缓慢的节奏,用的却是我们谁都无法追赶的步伐。定格在脑海里的场景,是大年三十的团年饭,全家人聚在家陪她过年。爸,妈,姐,姐夫,大伯、我们准备了一桌子菜肴,象征着团圆的火锅是餐桌上的绝对主角。尽管当时奶奶已不知菜名种类,尽管当时奶奶无法明白我们的表达,尽管当时奶奶已说不出一句连贯的整话,但是,她仍那般真实鲜活的在我们眼前,一举一动都牵扯着我们的神经,让人愈发珍惜还能与她相处的日子。
而如今,不过一日的光景,阻隔在我们中间的,已是生与死的距离。从十个月的生命孕育,婴孩呱呱落地,悉心呵护,抚养长大,成家初为人母,相夫教子,辛勤持家,儿孙后辈承欢膝下,安度晚年,这是一个漫长而幸福的过程。但人的消亡,仅仅用了一天,从还有着体温的身躯,变成了只剩皮骨冷冰冰的躯架。我若不是踏入那间熟悉的房里,奶奶身前的睡床已没了踪影,都不敢相信,她真的永远离我们而去了。我会一直走不出这段感情!
奶奶逝世前的两年,身体已大不如前。八十八岁的高龄,各项机能在慢慢衰退,人也消瘦的厉害。我们眼瞧着却只能干着急,子女的陪伴左右悉心照料,尽可能让奶奶少受些痛苦,就是当时可以做的一切了。尤其近年奶奶糊涂痴呆,任由我们怎么强调要求,她都不像从前,第一次遇到这样情况的全家人都慌了手脚,莫名其妙,清晰的记得,每次从长沙回家都发现她的模样面容在发生改变,每次气氛诡异的令人难安。从那时开始,我就知道,奶奶离开我们的日子不会久远,只是不想,这一天来得如此之快。
奶奶去世的前一天傍晚,我们从外婆家回来,就听伟姑说奶奶的情况不怎么好了。脸色骤变的我们火急火燎去查看情况,一天不肯进食,喉咙嘶哑,喘气急促,面色苍白,把她安躺在床上的奶奶一如从前,脸庞无比安详,看起来只是睡着了。我和姐姐静静的待在奶奶身旁,给她喂糖水,给她脚底加热水壶升温,炖了绿豆粥,勉强喝了小半碗绿豆粥,一直要我去吃饭睡觉休息,还和我说菩萨会保佑你们的,无时不刻心里总是记惦着她的儿孙们,我陪她到了11点半,见她安稳平缓的睡下了,我才上楼,到了一点多,爹爹起来上厕所,去看她时,才眼见她的面色越来越苍白,呼吸越来越急促,鼻息越来越轻、脉搏越来越快,后来爹爹才打电话把大家叫回来,眼睛半开半闭,呼吸越来越低沉,情况更严重了,大家都被吓到了,或许人的一生,就这样走到了尽头。但是奶奶生前非常要强,不甘落后,一口微弱的气息一直在坚持不落,我们所有人在奶奶身前,最后那段游走于生死边缘的千钧一发之际,我总是忍不住暗自揣测,她的神智到底是糊涂的还是清醒的,是想尽早解脱还是挣扎着要拼命活下去。理所当然的无从而知,想来这也是一个谁都无法预设答案的问题。也或许她还有未交代的话,也或许她还有没等到的她要见的人,也或许……
亲眼看着为奶奶穿戴寿衣,我的眼泪无声流下,哀伤,却又会嚎啕大哭的激烈,按以往的惯性思维,这样的场景,一定是我想要百般回避的。可就在当时,我却连眼睛都不敢眨,为的是将奶奶最后的样子深深刻在脑海,这是我的最后一次机会了。原来,对死者的惧怕感,也是分对象的。活在俗世中的人,很多事情无奈,很多做法看起来或许有些世故,但习惯的礼节不能不遵从,无法选择。而来凭吊的人,除了询问下情况、说几句安慰的话,余下的也就是彼此间尴尬的沉默了,这是谁都不想参与其中的人来客往。在最初每次回家我都会关注奶奶的情况,我就犹豫着是不是自己也同时写一点什么来纪念与奶奶的点滴。文字是寄托哀思凭吊故人的常用工具,但回忆在某些时候,尤其是变成了唯一手段的时候,过程其实残酷而痛苦。所以,一直拖沓至今,才有勇气。完成了一本《婆婆》的生活录,以此来祭奠和追忆我那可亲可敬的奶奶,在奶奶近90年的人生经历中,没有什么辉煌的经历,可说是极其平淡平凡的一生。
在我的印象里,奶奶是个性格坚毅、身体强壮的人。在规定时间里奶奶完成的工作量常常翻别人一倍。没做完的就是晚上加班不睡觉也要弄完,奶奶是个思路清晰、讲究原则的人,大是大非的问题上,立场一贯坚定,主张一贯明确。奶奶是个勤俭持家、极富经济头脑的人,在那还为吃穿疲于奔命的日子里,要辛苦撑起一个不算富裕、人口庞大的家庭,倘若没有一点大事讲究统筹、小事精打细算的把握,谈何容易。奶奶是个有着深层智慧的人,子女多,各种问题和矛盾也自然复杂些,早已明白平衡、中庸的处事之精妙所在,家庭的气氛能由始至终团结祥和也得益于此。奶奶是个真诚热情大方的人,她总是与邻里关系相处融洽,乐于助人。奶奶也是个争强好胜的人,偶尔还会嘴不饶人,当然指的是道理在她那边的时候。她常教育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回忆的是奶奶的过往,无需去刻意美化什么,正是这些散落于脑海里的星星点点,还原出了一个真实的她。当然,上头这些都是往大面说,我的眼里,奶奶更多的只是一位对儿孙后辈们宠爱有加的长辈。我,姐,兵哥都算是奶奶带大的,彼此之间,也就格外的亲。奶奶有着一双麻利的巧手,在厨房里忙活片刻就能做出一桌好菜。每一道菜都是让我记忆深刻的美食。直到奶奶到现在,每逢回家,她都会来到厨房查看要求帮忙,那手艺全家至今无人能及。
说到这些,提笔时沉重的心情、开头几段叙述时不能自已的伤心,似乎都有些缓和了。果然,想些开心的事,疗伤的作用明显。之前看到说,生活,一半是回忆,一半是继续。初读,我并不认同这句话。如今再体会,也不无道理。人不需要时刻伪装出坚强的模样,不需要时刻都对周遭的一切持有批判否定的态度,像刺猬那样的活着,能不能保护自己还在其次,但伤着别人的概率必定大大增加。
无论我接不接受,奶奶真的已经离我们而去了。有人说,活着的人不应该再牵挂逝者,不然,会影响他舍不得真正的离开,也就会妨碍他转世投胎。只有我们都放下了,他才能安心上路。涉及到轮回的观点,看起来总是多了些常人参不透的玄机。随着自己的心就好,不必过分沉溺于过去,也无需刻意去忘却。
从奶奶的日益衰老到弥留之际,从奶奶离世到各项后事的处理,我头一次完整的经历了与至亲的别离,感触尤其深。人到年纪,就会面临祖父母的那辈老人逐个离去,自然规律无从抗拒。慢慢的,九零后的我们,对内,上有老下有小,已然成了家庭主心骨;对外,打拼数年累积的资历,我们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根本无所谓主观的想法,时间就到了这个节点,现实必将我们推上这样的位置。
经历促使人成长,哪怕这样的成长有时要让人付出沉重的代价。
但是命由天定,又有谁做得了主呢。一时百感交集。短短几日间,我尝尽了至亲离世的哀伤,又感受了好好珍惜感恩身边的人,真的是一个生命的逝去,就会伴随着另一个生命的出现,如此生生不息延续下去?我不愿这么去理解。每个人都是独立而与众不同的个体,非要将彼此联系在一起,会让人应对起来无所适从。对于故人,在心中怀念,对于新生,用爱去呵护。这样,我想我才能更加坦然。
很喜欢这句:“人已离我们而去,她的为人处世使得她通往天堂的路并不会遥远,请一路走好。”
的确,我们并不知晓自己接下去要走的路程长短,但沿途的风景是否美好,就看你抱着何种心态去感受了。好好想一想:陪她吃过几顿饭?陪她聊几次天?陪她走过几条路?陪她逛过几次街?陪她拍过几次照?陪她摘过几次菜?陪她烤过几次火?陪她做过什么事?见她笑过几次?喊过她多少回?她带给你什么?你又带给她什么?
我最爱的奶奶,我忘不掉那儿时您暖暖的被子,我忘不掉您整晚整晚的咳嗽声,我忘不掉您一次又一次偷偷塞给我的零花钱,我忘不掉在我生病时,您给我端茶倒水的每一份恩情,我忘不掉每次您坐在家门口望着我放学回家的眼神,我忘不掉您每次从牙缝里省着留下来给我的零食,我忘不掉大年三十您给我留下的最后一张合影,更无法忘记您突然离开我们的那一个瞬间,即便我们在努力在大声的呐喊您,也听不到您的回应,仅仅是那微弱强撑着的气息,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您那还有着体温的身躯变成了只剩皮骨冷冰冰的躯架,您让我如何接受当我回家叫奶奶时没人回应,再也看不到您年迈的身影,再也见不到您坐在大门口盼我回家的期待,再也不能见到饭桌上一起吃饭的欢乐,我最爱的奶奶,您叫我如何去割舍这样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