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觉得刚看完书就不知道里边讲的是什么内容了?
是不是觉得昨天做的事儿今天就忘完了?
是不是觉得背东西的时候非常吃力,简直要抓狂了?
是不是觉得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越来越差了?
哈哈哈~ 那就来看这篇~看完之后不仅会理解为什么会发生上边那些事情,还有具体科学的方法一步步教你如何记忆更高效有趣不会忘记。
01
记忆会改变大脑结构。
我在这里不想说什么复杂的神经细胞、化学物质、电脉冲之类的概念,也不解释它们是如何做到能使你记住复杂的数学公式和你的手机又放在哪里去了诸如此类的问题。
但我们仍然要稍作了解,因为理解你的记忆方式,会优化你的学习效果。
通俗来讲,我们接受到的信息转化为记忆,要通过几个不同的阶段。
在我们依靠着头盖骨里面灰色粘稠的大脑来把信息转化为记忆的过程中,一般都会先形成感觉记忆(又称瞬时记忆)。
感觉记忆就是你在真实世界中接触到的几乎一切信息,都通过感官体验送达大脑,但感觉记忆储存时间极短,它采集到的绝大部分信息,几乎立刻就丢失了。
但保存下来的信息会进入工作记忆(又称短时记忆)。
就像带小孩子去逛植物园,看见的大部分植物转头都会忘记(感觉记忆),但总有几个长相比较特别的会让人记得(进入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类似于一个临时存储站,信息在其中漂浮,如果你不再去回想这些信息的话,大概15-30秒之后这些信息就会消散,好像从未存在过,除非你不断地回忆、复述这些信息。
而且这个临时存储站是有容量的,大概同时只能存储4-7个信息。
举个栗子,我们需要记忆几种常用的泻火药材,:黄连、天冬、玄参、连翘、金银花、莲子芯、桅子、菊花、丹皮、苦参、竹叶、灯心草、生地、玉竹。
如果你试图死记硬背的话,最多一次背7个是最有效果的,如果你像念口诀一样从头背到尾,你可能越背越迷茫。
所有这些无论是感觉记忆还是工作记忆,都主要发生在前额叶皮层,如果想要把信息存储为长时记忆(存储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必须要把它们送往大脑的其他部位。
非常简而言之的说,信息会从前额叶皮层到达海马,化学物质会把信息增强,神经递质用来传输信息。****最终,这种行为会导致新的突触产生。
突触就是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大量的神经递质在神经元之间不停穿梭传输信息,新的神经通路形成,整个记忆形成的过程,会引起你大脑中的生理变化。
就像锻炼身体一样,我们通过规律的锻炼,强健自己的肌肉,保持自己的身材。
这种生理变化非常重要。
如果你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看过书,那么相应的神经元对字符的敏感度就会降低,所以会造成开始看书时看不进去,非常容易神游的情况出现。如果你经常习惯看书,那么相应的神经递质就会穿梭的非常快,更容易专注进去,看到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想想你在学习的时候,这种行为居然会引起你的生理变化,这真的是让自己变成一个更好的人的身体解释啊。
02
我们的大脑会形成突触来传递信息,那为什么记忆还是这么困难呢?
要解释这一点,我们就要谈谈遗忘机制了。
遗忘的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根本就没有平等地编码所有的信息。
对于不同的信息,海马会使用不同水平的神经递质,这种不同水平取决于各种条件,尤其是信息的重要程度。信息是否重要,对信息嵌入长时记忆的强度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这种对不同信息采用不同水平的神经递质编码的行为,是一种大脑过滤机制,对人类生存非常重要。
因为这可以让你的大脑安全的无视不重要的事情,比如2周前的某天晚上你在家里看了什么电视节目。而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更重要的信息上,比如正有一头准备攻击你的亚洲黑熊。
但不幸的是,你不能总是有意识地选择哪些信息不重要和哪些更重要。
所以这就是你总是记不住历史书上的内容而对综艺节目却才思敏捷的原因,因为大脑不会认为北宋年间的靖康之耻事件和偷偷在窗户后边观察你的班主任一样重要。
03
然而,你可以适当使用一些奇淫巧技,辅助让大脑记住更多。
可以使用这些方法的依据是,大脑更容易捕捉有形的、视觉的、不那么常见的 信息,而不容留意抽象的、平时司空见惯的信息。
学习最本质的东西就是多写多练,这个道理我们在小学时期就学会了,而这种最简单的道理,反而被大脑经常忽略,因为它太常见了,而且太枯燥了。
这不怪你自己,因为大脑的运行机制就是这样的。
而一般的一些记忆技巧,就是让抽象的东西生动起来,达到记忆深刻的目的。
我们可以用顺口溜的方式记忆平时非常容易混淆的形似英语单词,比如:
贫农发家史
地下播下seed(种子),种出却是weed(杂草),只能当作feed(饲料),生存无法proceed(继续),冒险去采seaweed(海带),脚被刺伤bleed(流血),拼命加快speed(速度),回来销售succeed(成功),见财心生greed(贪婪)。
午夜凶铃
阴森森的well(井),井边铺满shell(贝壳),井底是个hell(地狱),贞子在里dwell(居住),邪气被人smell(闻到),她被抓去cell(小牢房),身体开始swell(肿胀),爬出电视yell(叫喊)。
我们也可以用编造离奇故事的方式,把尝试联想记忆的信息包括进去,比如你要在1分钟内记忆下边的10个词语,想想你改怎么去记忆:
木桌
大脑
钻石
医生
黑猫
除草机
帆船
信封
宝藏
龙
如果你打算死记硬背的话,温馨提示,一次背4-7个效果最好。
如果编成离奇故事,我是这么编的:
我和我的小可爱女朋友都是食人族,今天我们约会在一家怀旧餐厅吃饭。
我们相对而坐,木制桌子散发出淡淡的檀香味,看起来经过精心的抛光打磨。
厨师端上来一盘大脑,红彤彤的的切成了玫瑰花的样子还冒着热气,我问厨师你咋这么厉害切的这么漂亮,厨师哈哈大笑说我以前是外科医生,人称剪刀手。
其实今天是我向女朋友求婚,我拿着餐刀沿花瓣切开,里边藏着的一颗10克拉大钻石掉在木桌上,发出“咣当”的沉闷声响。
我正准备告白,突然一直黑猫“嗷”的一嗓子窜上木桌踩碎大脑直冲窗外。
我们顺着黑猫的影子向窗外看去。
不知道什么时候,墙外的除草机自己打开了,“喀拉喀拉”地朝河边滚去,一时间杂草土屑齐飞。
河边停靠着一艘帆船,晚风吹的桅杆猎猎作响。
船上隐约听见有婴儿的哭声时远时近,我跑过去一看,是个女婴。
婴儿的脖子上用红线拴着着一个牛皮信封带着复古花纹。我撕开之后里边是一张藏宝图,最中心画了一个圈,赫然写着“宝藏”。
我正心神恍惚,突然听见空中一声尖锐的龙鸣,抬头一看,漆黑的夜色下是一只东方巨龙正在九天翱翔。
我心想,一个新时代,要来了。
在编故事的时候,越离奇越好,需要记忆的信息重复越多越好,尽量加上视觉、触觉、味觉、听觉、嗅觉,这会让你的大脑印象非常深刻,记忆起来事半功倍。
而且你可以将很多信息都编进同一个故事,你的故事可以有延伸有发展,你想让它发生什么就可以发生什么。
你能看出来我上边的那个故事,明显只是一个故事的开场而已,而后边会发生什么,我也不知道,我也很期待。
尽量将陌生的、零散的信息,与你已有的知识结构,经验联系起来。神经递质传输信息是发散的,每个神经元可以与其他上万个神经元相连接。指向记忆的联结越多,记忆就越牢固。
联结的原理是人在记忆的时候,神经元之间会建立新的特异的突触联系。当人要记忆多件事物的时候,这些单个的突触联系就会成为“网络”。
网络带来的好处是,当信息需要被读取的时候,过程的切入点并不一定要是该信息本身,还可以是该网络上的其它节点。再遵循这个切入节点与所需信息的节点之间的连接(该过程被称为联想),大脑就可以同样得到需要的记忆信息。
这也解释了某单一的事件与其他事件建立的联系越多,就越不容易被遗忘。相反,孤立的单个事件容易被遗忘。
同样的,上边的那十个词语,也可以用记忆宫殿的方式记下来,我就不在赘述了。
无论是编成顺口溜、编成离奇故事,或者是运用记忆宫殿的方式,都是将原本抽象的信息,转化为大脑更愿意接受的有形的,特殊的信息。
04
无论是使用何种记忆方法,如果不经常回忆,这些信息一定程度上都会消失,如果你希望持久记忆,那么新知识一旦编码之后,你仍然必须反复巩固。
皮尔斯·霍华德在《大脑使用指南》说:
涉及到更高级心理功能的工作,比如分析和综合,需要间隔时间学习,以巩固新的神经联结。当时间间隔不充分时,新的学习会驱逐旧的学习。
这也是为什么你学了前边就忘了后边的原因。
你肯定要想,时间间隔到底要间隔多久才是最合适的呢?
幸运的是,1880年左右,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与你有相同的疑惑,他想理解记忆到底是如何随着时间消退的,他非常想知道记忆消退的时间到底要多久。
于是他开始对自己的记忆做了数不清的实验,强迫自己去记忆非常多的毫无意义的字母,直到最终得出了“遗忘曲线”。
这个模型展示了,如果我们不一遍遍复习的话,记忆会消退的非常快。
自艾宾浩斯发现“遗忘曲线”之后,我们对于记忆消退的理解,走过了漫长的道路。
根据“遗忘是为了更好的学习”理论,本尼迪克特·凯利在《我们如何学习》一书中提出,记忆实际上有2种不同的强度:存储强度和提取强度。
我们把大脑想象成为一个图书馆,不同的信息想象成为一本本图书,图书馆里所有的图书都完好无损,只要放上书架,就会永远存在这里。根据理论,存储强度是不会减弱的,一旦大脑将记忆编码后,神经模式就只能被强化。
可惜的是,图书馆有一个非常懒的管理员,他对图书的归纳、整理工作做的非常不好。这代表了提取强度,它会随着时间而衰减,除非你重新对图书馆做归纳整理(也就是回忆记忆的内容),否则你总会搞丢书的位置。
所以,我们逆袭的机会就在这里。
这里要插一句,遗忘有两种:第一种是记忆突触联系的消失。
第二种则是记忆突触暂时失活。两者的结果都是一样,就是大脑读取该信息的尝试失败。
但第二种解释更能说明,为什么人会产生对某一事物“有印象”的感觉。
而复习,则是大脑不断重复读取某信息,一方面重新激活那些失活了的记忆突触,重现事物的具体形象;另一方面则可以建立更多节点与该信息相连接,以达到下一次更快读取该信息的目的。
所以记忆的提取强度衰减的越多,回忆的难度就越大,而回忆难度越大,所激活的记忆突触就越多,学习的效果就会越强。这叫做间隔效应。
但这里有一个陷阱,如果间隔的时间太久,导致提取强度衰减太多,那就会发生第一种情况,也就是记忆突触联系的消失,你就会完全无法回忆原有的记忆。所以该适度原则出场了。
05
要最大化你的学习效率,其实就是找到即将遗忘的那个临界点。
而间隔重复的方法可以尽可能的接近那个临界点,最大限度的解决这个问题。
间隔重复法的本质,就是增加每次复习之间的间隔时间。像下边这样:
第1次复习和第2次复习之间等待1天,第2次复习和第3次复习之间等待3天,以此类推。
如果要更精确掌握所学的信息,你需要一个系统的方法跟踪每个信息的学习进度。****因为对于每个信息,我们的学习进度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我们要背诵100个英语单词,不可避免的,其中有更容易记住的,和不容易记住的。如果我们对每个单词都使用相同的时间间隔去记忆,对于那些简单单词而言,你花费太多时间了,而另一些更难的,你永远也学不会。
所以我们要针对每个单词都使用不同的间隔时间,这样才能达到学习效率最大化。
想法是好的,但实现起来实在是麻烦了,有没有更方便的方法让我们能对不同的单词跟进不同的学习时长呢?
有的,就是莱特纳系统。
你会有5个盒子,每个盒子代表一种特定的学习间隔。盒子1每天学习,盒子2每3天学习,盒子3每周学习,以此类推。
把所有学过了的知识、概念、公式推导等等,记录在多张卡片或者纸张上,然后把所有卡片放进第1个盒子。
第2天拿出盒子1里的卡片进行复习,一旦你记对了1张,就把它放进下一个盒子。
如果你记错了,无论这张卡片在哪个盒子中,都把它放进第1个盒子。
按照这个规则来,你会确保最大化你的学习效率,通过花更多时间在你薄弱的卡片上,而且避免你浪费时间在那些已经掌握了的知识上。
对于手机用户,可以用Anki这个APP,安卓、苹果都有该免费应用,它也是通过这种间隔记忆,最大限度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应用里还有大家分享的医学、法律、外语、心理学等各种牌组。
06
其实我也有个特别不好的习惯,就是不愿意去重复,去回忆。
看过的书死活不愿意再翻第二遍,超级不喜欢复习,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习惯。
如果有的话,我教你们一招。
不看就不看,我们合上书去想就好了,想想书里有哪些章节,分别都讲了什么,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这么做其实就是回忆,就是我之前所说的重新激活记忆突触,激活神经递质快速穿梭,激发大脑思考。
而强迫着被动看书的话,精力其实已经放在与自己做巨大的精神斗争上了,大脑没有主动思考,真的只是眼睛看了一遍而已,什么都没有记住。
所以不要只是被动的阅读你的笔记或者PPT,要专注于主动的回忆。
大脑被激活之后,你就会对书里的知识有疑问或模糊,这时候翻书就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了。
其实后来我才明白其实我不是不愿意重新再翻第二遍,我是不喜欢强迫自己被动看书,不仅看不下去还毁心情。
我知道你看到这里几乎已经忘记这篇文章讲了些什么,所以再次帮你回忆一下:
我们讲了记忆可以改变大脑结构
而遗忘的部分原因是大脑对信息的编码程度不同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技巧来辅助记忆
但最根本的还是要把握住记忆在我们脑中的遗忘时间,用间隔重复法(莱特纳系统)找到遗忘的临界点,解决问题
最后,如果你不想看书了,或者看累了,那就合上书想想吧。
答主:经历专科->本科->研究生->市级机关单位,走过很多弯路,遇到过很多坑,持续讲述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用最有效的方法,最快的速度,达到你最想要的结果,关注我的公众号【温如话】,我会写下我的经历与收获,做你走向成功路上的垫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