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文学作品总是表达一种理想主义和英雄侠义的状态,作者饱含深情满腹感慨,文章结尾总留有希望,即便是悲情主义,也是款款恻隐之心。
信任是很廉价的,也很昂贵,有时候人很难分清真诚和虚假,尤其在这个沙里淘金的阶段,人人争相创业,电商与传统行业展开博弈,大佬们轻摇羽扇,稳坐钓鱼船,江上大雪冰寒,船舱浓茶正暖,看我等屌丝疲于奔命,鱼虾相争。一个事物,你接受了,别人也能接受,还好,这说明事物本身具有价值,自身信任度还存在,甚至积累提高。你接受了,别人不能认可,首先是自身信任额度的降低,其次事物本身是否具备原来价值有待商榷。这都是先把利益抛开而言,这对当事人是种烤验,放在火上烤,滋味并不好受,有句话叫人到无求身自高,即便是对别人有好处,但对方会想你肯定也得利,即便是不得利。人都是利己主义,能够做到无私无谓的,我敬佩。诚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思维,考虑角度不一,在其个人人格魅力还不足够时,无法左右他人,理解这个世界,认同这个世界,或许活的更加淡然,凡事不较真,所以在未曾达到某种高度时,拉拢别人的事情少做,不与朋友争短长。
一个人的智商,应该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打从娘胎里就决定一生。可能我们学到很多知识,听过很多道理,见识过各式各样的人,出入过很多场合,情商或许有所提高,而支撑着自己向前的可能是智商,智商会永远在一个平衡点上,伴随着一生。因为,二十年前的骗术依然在当下大行其道,十年前网络流行的段子到今天依然有人转发,值得回味的是,这些人的年龄,本该已经走过幼稚无知的阶段,事实却是仍然浑然不知的踏步而行,这让我不得不怀疑。众生相,在我们每个人眼前上演不同的剧情,生活里难免会碰到语话风凉,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很多本质东西也不会被改变,自己能做的也应该是笑而不言,睡的正沉美梦正香甜,被叫醒打扰会很烦,脾气不好要挨揍,所以不与智障争短长。
人来到这个世界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们活着是寻找同类的过程。有的人看一眼,觉得舒服,有的人看一眼百爪挠心,喜则留厌就走,有很多美好的东西,等着自己去享受。而说实话招惹小人的结果可能非常麻烦,虽然你是为了正义真理,但正义和真理不一定对你友好对待。这话说起来很没意思,我们当然应该有正义感,坚持真理,可现实里多少阴险小人得志,这是很矛盾的事实,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复旦黄洋事件也是各有天命。不过,我觉得人还是应该善良一些,发自内心的善良,老天爷会是公平的,我相信吃的亏它总会看得见。做事有头脑有方法,做人有原则有底线,不与小人争短长。
前几天有一些随想,佛法里讲的三世因果报应,我就想了,用现代科学来说的话,我们可以不可以这样说:前世代表父母,今生代表自己,来世代表子女。三世与三代对等,父母一代的问题自然遗传给子女,而子女又是独立的个体,佛法说的前世报,自己父母问题当代没有报,报应落在自己身上了;现世报,当代问题,自己种的因吃到自己的果,带给子女很多业障,自己又操心,没做好表率榜样,子女不孝老了孤独;来生报,虽然父母带给自己一些因素,自己作为个体也有缺点,如果自己坚持修行,不怀功利的做好事多读书,有一颗良善的心灵,逐渐感化子女,虽然自己苦了一辈子,但子女头上却有了福萌。我们应该向命运谦卑低头,命运或许就会让自己超越,就算自己无法逾越那条命运局限的鸿沟,而等明天子女们就会跨越式的翻过一个又一个山丘。以前我总不相信命运,觉得命运在自己手中,而不受任何操控,现在我觉得自己错了,那是很大很大的误区。努力读书,书读多了,人变呆了,这种事情有很多,中学课文里有个叫范进的人,考取功名多次不中,结果最后中举反而疯了,这就是不向命运低头的结果,我觉得自己现在就有些这样的状态,具体命运这东西如何,也不是一句两句可以说得清楚,千年奇文「寒窑赋」里也说一切都是时也运也,这不是宿命论,知命认命顺命,不要跟自己过不去,简单坦白说,人,还是应该接接地气的,平静的对待这个世界,对待生活,不与命运争短长。
你会对秋天的落叶动情么?会对远方传来的音乐动情么?不会,因为已经浊了。年龄越增长,听过越多美妙的谎言,很难再被打动。身边上演了各种真情人间大爱,别人都哭了就我没哭,别人笑了我反而哭了,矫情的实在厉害。剧情里楚楚可怜的主角,到最后却发现是个卑鄙可恨的反面,遇人不淑识人太浅,知道了命里原来早已有了定数,没有无缘无故的果,只有有根有据的因,你想去从各个角度解析故事的原委吗?不能,有些事不能说,只适合收藏,它无法变成语言,因为变成语言就不是它们了。所以明白了,太浊不好,太清也不好,中间得均衡开来。杨绛写过百岁感言,人生的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人生路上看风景只有:淡定与从容。佛说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是破,以前我认为是没法儿说,故作高深莫测,现在觉得不是那么回事,细细想来人生三重境界,看山是不是山看水是不是水,答案需要问自己,不与世俗争短长。
微信上经常转发一些鸡汤,以前反感,现在觉得有些还是有一些营养的,内容大概是跟家人吵架,把最坏的脾气留给最亲的人,有事总要分个对错,对错分出来了,感情却没了。这很有道理。中国人,中原,中庸,我们不像西方人的唇那么“薄”,他们对待子女关系是很淡薄的,讲究自立自强。我们亲人关系就显得厚重,比较重视家庭和睦幸福感。所以我们什么时候是“中”,做人做事也一样,都是“中”,要办事又要看人情面子。这里边的“中”,就是一个度,我觉得这是一个天平,往左往右都会把盘子里的东西撒落一地,我们应该学习西方注重民主表达个人意见,同时也应该做到保守注重我们的家庭和谐观念,不与亲人争短长。
说到底,不与自己争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