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 军
在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对面,商务大楼楼顶檐口处上方,赫然耸立“中铁十局”四个巨大的红字,由蓝天白云作背景,格外引人注目。
“中铁十局”是“中国铁路总公司第十工程局”的简称,该局进驻灌南,承担连淮杨镇铁路灌南段的施工,灌南人在家门口乘火车的夙愿将美梦成真了!
望着一座座高耸的桥墩,我不禁感慨万千,浮想联翩。回首身后几十年人生路,除了足迹外,还有各式车轮留下的道道车辙,从中可窥见车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轨迹。此时,我的脑海中呈现出一幅又一幅各式车辆前行的画面。
首先进入我记忆的,是目前农村中难以寻觅的手推独轮车,又称“小车”。此车貌不惊人,可历史悠久,早在两汉时期,已用于运输。四川成都一个年代为公元118年的墓中壁画,就发现有推着独轮车的人。蜀汉丞相诸葛亮创制的“木牛流马”,实际上也是一种手推独轮车。北宋“清明上河图”中也绘有推独轮车的人,图中的独轮车有一个大的车轮,安装在车盘正中,车轮上半部高出车盘,车轮两边装货,此车称为“鹿车”或“辘轳车”,在我们这里见得不多。我们这里的独轮车,车轮小,安装在车前端下方,后端是两根车把,全身均为木制,农民们用它来运肥料,送籽种,收庄稼,上河工。有时还推着老婆孩子走亲访友,上街赶集。为了减轻双臂的负担,农民们还用棉麻等料编成一根扁宽带子,称之为“车袢”,两端套在车把上,中间放在双肩上。此车的优点是对路的要求不高,人能走的地方,小车也能走;缺点是推起来吃力。别看这种车不起眼,在历史上却功不可没。在解放战争中,成千上万的小车运送军用物资,为解放全中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陈毅元帅曾说淮海战役是山东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后来此种小车有了改进,车架改为铁制,车轮改为带滚珠轴承的橡皮轮子,省力多了。再后来,随着手扶拖拉机,机动、电动三轮车的出现,小车也就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与上述“小车”相对的,是“大车”,在记忆中,“大车”只有生产队集体才有一辆,农民家庭是没有的。此车车架前端是小木轮,车架两侧是大木轮。“大车”又称“牛车”。轻车时,一头牛可拉,重车时,需两至三头牛来拉。大车主要任务是将地里庄稼运至生产队场上。我们小时候会坐空车去地里拾庄稼,待返回时,驾车人会把我们抱到已装好车的庄稼上面。我们躺在高高的庄稼堆上面,仰望如洗的蓝天,如棉的白云,听着吱吱的车轮声,悠扬的吆喝声,任凭牛车慢慢悠悠的前行,真是惬意极了。不过,当时农村的路都是土路,一旦车轮陷入泥中,就麻烦了。驾车人拼命地抽打牛,而牛因用力两眼睁得通红,如果拉不上去,还得加牛或换牛。如果还未拉出来,只得把庄稼卸下,人工转运,重新装车,这样半天也运不了一趟。随着生产队体制消失,这种“大车”也结束了它的使命。
1970年,我在公社信用社担任农业税助征员,信用社旁边是运输社,工人们用来运输的车子是人力平车。这种车子两侧各有一轮子,大小结构与自行车车轮相似,但要粗壮得多。平车的前方是两根木制车把,拉货的工人用双臂夹住车把,两手伸进两边的铁拉手中,如果货物较重,则用一根固定在车上的扁带子套在肩上,辅助用力。工人们夏顶烈日,冬迎寒风,弯腰低头,一步一步地将货物送到县城,再一步一步地原路返回。后来,他们拉货时带上一种长柄的独轮自行车,返程时,将长柄伸进平车下面长轴上,人则骑在车上,大大加快了返程的速度。再后来,用上了小毛驴,这样更加省力,也快了不少。随着货运三轮车,货运汽车的出现,这种平车也悄悄地消失了。
要说能代步的,当属自行车,又称“单车”。澳大利亚约翰·豪尔德说,单车是稀奇的交通工具,乘客就是它的引擎。不过,那时自行车是一种奢侈品,被列入“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之中,不是一般人家能拥有的。特别是当时几种名牌自行车,诸如“永久”、“凤凰”、“飞鸽”、“金鹿”等,谁能拥有,格外自豪。有车的人对自行车倍加爱护,用鲜艳的带子将自行车大扛等处包裹起来,又把鞍子用鞍套套起来。我们村一位老农更是爱车如命,每次骑车回来,仔细擦洗、上油,然后用绳子吊到梁上。有一天,一位庄邻遇急事向他借车,他的回答很干脆:“我宁愿人借给你骑,车也不借!”改革开放后,自行车逐步普及,每家有一辆或几辆自行车不足为奇了。近几年,电动自行车出现,又省力、又快速、又环保,深受百姓欢迎。普通自行车已渐稀少,只有一些老人、孩子、自行车运动员及骑行爱好者还在骑。
在我们县城,原来没有公共交通工具,人们出行很不方便。于是,自行车、摩托车、人力三轮车、机动三轮车、电动三轮车等先后承担了送客的任务。直至公交车、出租车的出现与增多,此种状况才大为改观。
我第一次见到汽车,是在1956年,那年,我们家从乡下搬到淮阴城,进城后见路旁有一庞然大物,哥哥告诉我,这叫汽车。当时我只有几岁,并不明白这种车是如何开的。后来在淮阴读书放假时,终于坐上了汽车。尽管是在汽车站买的票,但乘坐的却是带了篷的货车。客车是后来才有的,车况也不太好。有一次,我坐客车回家乡,快到涟水时,正目不转晴地望着窗外风景,忽然车子后半部分猛烈下沉,满车人惊呼起来。驾驶员下车一看,是后边的两个轮子不见了。找了半天,才在200米外的沟里找到。至于说小汽车,更是稀罕之物。县里主要领导人下乡时,才能坐上吉普车。到乡下一停,马上引来百姓围观。我第一次坐吉普车是在70年代初当兵时,团首长下连队,带上我们,下车后,同乡的战友见到我,纷纷投来惊讶的羡慕的目光。
如今,别说是吉普车,别说是干部,就是普通农民家拥有一辆甚至几辆小轿车也不算新闻。每到节假日,你到人民路上看看,简直是车满为患。国产的、进口的,普通的、豪华的,复古的、时尚的,小巧的、加长的,本地的、外省的,五颜六色,造型各异。至于品牌,有红旗、东风、大众,也有奔驰、宝马、保时捷等,有些品牌是我们这些“车盲”未见过或不识得的。春节期间如果站在人民桥上向东西一望,几十米宽的人民路宛如大型停车场,又像是露天车展。人民路原有两行法国梧桐树,枝繁叶茂,树头相连,形成林荫大道。九十年代末,因拓宽快车道,忍痛刨去法桐树,绿化带后移,缩至2米宽。即便如此,仍不适应车辆的通行,最近又赶在春节前彻底刨去绿化带,再次拓宽快车道,百姓们看在眼里,又是惋惜,又是无奈,谁能想到短短十几年,车辆增长如此迅猛呢!
至于火车,对于灌南百姓来说,未坐过、未见过的,绝对是多数。因为咱们脚下的大地从未有过铁路经过。而让灌南人兴奋不已的是一下子看两条铁路经过灌南,一条是行将通车的连盐铁路,另一条正在紧张施工的是连淮扬镇铁路。这条铁路贯穿江苏南北,被称之为江苏的脊梁。更幸运的是,灌南人逾越了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普通动车时代,一下子跨入高铁时代,届时,咱们将乘上时速达到300多公里的高速列车,奔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灌南人翘首似盼,期待这一天早日来到。
路,在不停的延伸。
车,在不断地升级。
生活将越来越美好,
百姓将越来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