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这么多年,自己虽是女性,更多的时候却是男性的思维。做事理智,很少夹杂情感。这一点在工作当中是优点,但到了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有时却是缺点。少了一些感同身受,多了一些距离。
如今发现,自己与人为善,却难和人真正亲近。在各中关系当中,往往流于角色和承担,难得“同类共振”。有时候,我觉得稀疏平常,别人却反应剧烈,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有时候,别人很热切或激动,我虽然明白他们在说说什么,却没有感受。好像关系到了某个层次,就被卡住了,无法更上一层楼。
即使如此,我也觉得“大概就是这样吧”,那种人与人的深度契合或许只存在于小说或者电影中,或者是某种机缘巧合的暂时现象,不可能是人生常态。
更多时候喜欢“独处”,看看书,喝喝茶,修剪花草,逗逗猫狗。就连逛街也觉得自己逛街更省事,看到自己喜欢的,就买下,不需要再和同伴一起商量研究,最终可能买下一件不喜欢的衣服。对人的基本态度也是合则聚,不合则散,最怕拉拉扯扯、纠缠不休。
近年来,不断学习,也经历了一些事情,才了解到这是自己的问题,也错过了很多人生风景。之所以不能“感同身受”也是因为没有用“心”,认真去“听”,就是因为“怕麻烦”才麻烦,自认为豁达,潇洒,但潜藏在背后的却是冷漠和傲慢。
小时候学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也是没有参透。“己所不欲”,未必是“人所不欲”;说不定“己之所欲”,恰是“人所不欲”呢。所以关系要圆满,单单“推己及人”不够用,加上“感同身受”才够用。
那些开心就大声笑,难过了就大声去哭,生气了就发脾气,敢爱敢恨的人,反而对人对事契而不舍,远非我能所及。很多时候,在那些发脾气的人身上接受到了求救信号,看到他们是在气自己,气自己无用,气自己莫名其妙;在那些在你面前展露脆弱的人身上,我看到了深深的信任和期待。
在日渐可以感同身受以后,我愿意和朋友做一些看似“浪费时间”的事情,一起逛街,或只是闲聊。看到儿子做事,也不会在边上讲个不停,而是学会“闭嘴”,用“心”陪伴,动手一起做。再看到别人发脾气,也不会自动隔离,而是听完,想想是不是别人有潜在的需求在诉说,等他们平静下来,说一些他们可以听的进去的真话,免得发了脾气而一无所获;别人再和我展露脆弱诉说时,会静静陪伴,耐心倾听,等别人宣泄完情绪,鼓励重拾力量,让别人觉得自己可以解决问题,自己是一个有力量的人。
学会“感同身受”,受益最大也是我自己。感同身受让自己成为了一个柔软的人,不会一直是理智紧绷的状态,舒适的亲密关系,也是心灵的滋养液,让人在身心疲惫时可以更快的恢复力量。愿自己在“感同身受”的学习路上更有所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