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座喧嚣的城市里都有高山之上的寂僧。每一条斑斓的街头都有红尘之外的人路过。不想打扰你的春暖花开,只想同你一道牧马南山。哪怕我们只是小憩在同一间驿站,然后认真敬畏这一次偶遇。天色初白,各自赶路,茶温未凉。
位于广州荔湾的西关老街,
车水马龙,游人如织。
其中有一条叫恩宁路,行人寥寥,
偶尔有自行车打铃而过,清脆响亮。
路边店里时而传出一段粤剧,
半唱半白,声鬼通俗。
恩宁路,骑楼临立,依稀透着广州昔日的繁华。
这条路的143号是苏师傅的铜器铺。
下午时分,生意清淡,他静坐在门口,
注视着这条奔波了40多年的街道,神色平静。
“老广州人都知道,过去都是有钱人家才用铜器。”
苏师傅说得有些得意,
但还是能看出他是一个不善说话,有点羞怯的人。
苏少伟,铜匠,从小学艺。40多年,以此为生。
“如今用铜器的人越来越少了。”
对于我的到访,他显得有些不自然,
但又好像是一个被冷落了很久的老人,
一开口就直抒胸臆。
“人们看不到它的美了”。
老苏有些愤懑,也有些不解。
是啊,几十年经济的高速发展,
大量新鲜事物充斥进传统的生活,
人们对美的理解正逐渐与“国际”接轨,
无论哪一种西方美学的风格都可以大行其道。
每一个中国家庭正在变得相似,
高大上其实都一样,
没什么可以追溯,没有源头也不知去向,
我们只是跟着走,装不装的,无有区别。
老苏说“年轻人不愿意学,太苦,赚得又少。”
现在的年轻人,买车供房压力太大,
可打铜这件事必须日进日功,
一锤一锤来,一寸一寸过,
他们学几天或者几个月就都陆续离开了。
“我儿子不学我的手艺,
每天下班了会过来看看。”
老苏的儿子在一间民营企业工作,收入不错,
对父亲始终坚守的这家店,不怎么看好。
他认为有些东西应该被淘汰,没什么可惜。
“收入怎么样?苏师傅。”我问
“还可以,当然不能大富大贵咯。”
“现在传统工艺还是挺受欢迎的,
你可以通过网络来销售啊。”
我似乎想给他一些希望,
但我知道,电子商务这个概念,
对他这个年纪的人来说“太新潮”。
“我不懂那些,我们打铜呢,是靠手艺过日子,
做得好就养家,做不好就努力做,就这样的啦。”
这是匠人精神?不,这只是匠人。
匠人精神留给这个时代去喊吧。
“你看,这是我们南方锤敲出来的钵,
它应手是光滑的,这是北方锤打的,不平整。”
老苏一边说一边拿出两件铜器教我看门道。
他说从小就学这个,有感情了,放不下。
“儿子不接你的班,以后怎么办?”
“没办法,儿大不由娘,我现在身体还行,
这些工具也跟了我几十年,
每天不摸一摸,敲一敲,真不知道该干什么。”
我很吃惊,他对未来的看法,
老苏没有因为儿子不接班而发愁,
没有因为这个店无法为继而担忧,
他很坚决的为自己每一天的生活找到意义。
老苏只是广州铜匠之一,
恩宁路上铜器店停不下日渐衰微的脚步。
这个时代,或者追求新生的,
或者找寻死去的,正在快速遗忘当下,
老苏一锤一锤敲出的那把粼光闪闪的铜壶,
只是安静的看着那些过往的各色容颜。
你走,就走吧。
离开广州的车上,我拿出老苏送我的一只铜杯,
给帮他弄了好一阵子的支付宝上转了钱。
老苏,生意兴隆。
原创传媒品牌
「良尔」有平淡,亦新鲜
假如你身边有出色的人
无论天南海北
联系良尔寻人
让更多的人知晓他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