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
这是原文中对鹊山和招摇山的简短描述。虽寥寥几语,但简单勾画之下,鹊山和招摇山大体已跃然纸上。此可谓言之有物。
第一次翻开《山海经》前,一直处于只闻其名,未曾真正读过的尴尬状态。如今终于下定决心翻开,内容竟出乎意料得有趣,至少要比高中的地理课本有趣得多。
下定决心其实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艰难,只需出门前匆匆揣上它,到了教室才发现手里只有一本孤零零的《山海经》,那便只好读起来。由此可见,很多事情做起来实在轻松惬意,平淡无奇得很,没必要等到黄道吉日,昭告天下,好来个普天同庆。
读书向来便是一件平淡无奇的事,可偏偏读着读着有趣了起来。鹊山之首名为招摇,招摇山我很是印象深刻,因为曾几何时,读过一本小说,便是写发生在招摇山上的故事。虽不及"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但也有转角遇到老熟人的惊喜式小确幸。生活,有这种奇妙的小巧合,才有艺术创作的灵感嘛!
当然,倘若深究下来,保不准还真是取名自《山海经》呢,毕竟辈分摆在那儿,由不得你不认。谁借鉴谁,可别想狡辩,一清二楚着呢,咱们都是明白人。倘若你咬死就是不认,狡辩道,难道就不能恰好是撞了名字?那我只能叹人耍起赖来可真是让孔乙己都自愧弗如呀。
招摇山自然有值得招摇的地方,虽然没有镇山之神,但好歹有祖传四宝,说出去也是可以夸耀一下山楣的。
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馀,食之不饥。
"食之不饥",想必可以完美解决困扰当代女性最大难题之一——减肥了。虽说是古代典籍,但绝非天方夜谭。经学者考证,玉竹很有可能便是"祝馀",首先样子很符合描述。更重要的是,《本草正义》中记载玉竹“而胃火炽盛,燥渴消谷,多食易饥者,尤有捷效”。可以说是完美符合了。
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
"迷榖"让我想起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一个小仙迷谷的特色技能,便是佩带它的树枝,就不会迷路。《山海经》果然不愧是各种神仙志怪故事的鼻祖。
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
"狌狌"即猩猩,会模仿人走路,人吃了它的肉便会擅于跑路。除了效用无法考证之外,其他的描述倒是挺符合。
丽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
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时,对"西流注于海"特别不理解。作为一个文科生,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河向东流,背得滚瓜烂熟,所以对于这句话着实不能理解。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学者考证应为"漓江",其源头由于地势原因有部分河段向西南流,故勉强能符合"西流注于海"的描述。
可以发现四宝在现在几乎都有对应的实物并非完全杜撰,这也体现出《山海经》纪实的一个特点,它其实就是一幅活地图。
那么鹊山,招摇山又在哪呢?
如今学术界主要有四种说法,其中招摇山是广西苗儿山的说法更为可信,毕竟漓江在附近呀!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