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节到现在,在家里差不多已经待了快20天了。不知道大家在家里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每天都做些什么?
我先说说自己吧,和大家一样,刚开始我也每天关注疫情的变化趋势、热点新闻,关心家人和周围朋友的生活状况,看了几部和病毒相关的灾难片。
待了几天后发现自己也待不住了,想出门、想运动、想去外面吃饭、想跟朋友见面、甚至有点抑郁,像在监狱的感觉。直到我看到那句:你所待不住的家,却是别人回不来的地方。
想想也挺好,每天能跟家人在一起、一起吃饭、一起看电影、也不用化妆。
随着疫情的发展,我发现全世界的关注点都聚焦到了新型肺炎、武汉和中国,于是我从春节期间开始也尝试通过文字、音频和视频来传递我对武汉、对中国的支持和正能量。
这段时间经过和朋友的交流,让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退休。
关于退休,正常来说是当你年老或因丧失劳动能力而退出工作岗位。但我认为还有两种情况:
一是因为“财务自由”而退休,在中国,我听太多朋友说过,自己的目标就是财务自由,财务自由之后就可以退休了,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
二是因为外部环境的影响而被迫“退休”,这次疫情对于旅游、线下培训、餐饮、娱乐等行业影响巨大,听说一些企业已经在被迫裁员了。
其实现在大家又何尝不是处于一种“退休”状态呢?这是你“财务自由”后想要的生活状态吗?万一被“退休了”,你还能养活自己和家人吗?
1、财务自由真的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吗?
瑞达利欧在《原则》一书中总结的其中一条原则,我印象深刻:不要过于重视直接结果而忽视后续、再后续的结果。
例如锻炼的直接结果是痛苦和花费时间,通常被视为不值得追求的,但后续结果是更健康和更具吸引力的形象。
同样的,赚钱是直接结果,但你想要的生活、想做的事情、爱的人、每天开心过好每一天或许才是后续、再后续的结果,才是我们真正值得去追求的最终目标,但钱和这些结果之间都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
当然,我并不否认钱的重要性,我觉得有钱能让我们更从容,能够多一种选择和可能性。
2、盲目的追求财务自由是毁掉一个人最好的方法
很多人追求的财务自由背后通常会隐藏着两个大的危机。
第一个危机就是很多人理解的财务自由就是快速赚钱,王健林给中国年轻人定了一个亿的小目标,赚快钱会成为这个浮躁社会很多追求财务自由者的主流心态,无论通过什么方式先把钱先赚到手。
而我认为赚快钱就是毁掉一个人最快、最好的方式。因为当你的注意力只放在钱上,你会因为看不到、想不到而失去更多珍贵的东西。盲目的追求财务自由,只会让人急功近利、铤而走险、活在焦虑之中。
第二个危机是很多人认为财务自由就是一劳永逸,财务自由就是赚够了一笔钱以后,就什么都不用做,彻底自由了。
大家不妨想想,我们何尝不是在初中的时候被告知到大学就好了,到大学被告知找到工作就好了,找到工作被告知结婚生子就好了,生完孩子后被告知等他大学毕业就好了,而很多人可能直到60岁退休都没感到过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其实人生哪里有终点,人生就是不断蜕变和成长的过程。
3、你真的做好“被退休”的准备了吗
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如何提升自己的抗风险能力,我有几个小建议:
1、努力在自己的工作领域成为岗位专家和那个不能被替代的人;
2、除了工作以外,尽量在一两个领域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并持续深耕,做好跨界的准备,而不是等到你“财务自由”以后。以为自己为例,我的专业是市场营销,但我跨过很多工作领域:广告、房地产、化妆品、投资、教育等,最近几年对自媒体感兴趣,开始做自媒体;
3、一定要学习和利用好互联网,我看到了中国很多利用互联网成功转型的普通传统职业者,他们在原有的领域不一定是最好的,比如教你做菜的小厨师王刚、普及科学知识的高中老师李永乐。
4、做好这些准备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或者现在。
4、最后,关于这段“退休”时光,我的建议
1、感恩为我们付出的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让我们现在还可以安全的待在家里,想想我们还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2、多陪陪身边的人,和他们一起看个电影、一起做饭、一起聊天,疫情终究会过去,或许明天你就又将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
3、给很久没联系的好友打个电话,问候一声,因为他们现在或许也希望得到安慰。
4、学习、写作、冥想,不妨想想这辈子我们又有几次这样的机会和自己独处呢?
5、大家不妨思考一下,如果因为这次疫情,你真的失业了,你要做什么?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有的朋友这周已经开始上班了,祝大家百毒不侵!可能大部分朋友还会继续待在家里,希望大家能够在这段“退休”时光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