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0年前,有一个叫仲由的同学。据司马迁描述,他原来大概率是混黑社会的,比较冲动。但在十八岁的时候拜在孔子的门下,从此他脱胎换骨,由仲由变成了孔门大弟子——子路。
同时在西方的雅典,一个18岁的年轻人名叫阿里斯托勒斯,因为听了苏格拉底的演讲,他毅然决然放弃自己摔跤手的生涯,拜入苏格拉底门下。当时他在摔跤界已很有名气,人送外号“宽”。这个决定对他个人来说不算巨大,但对于整个人类文明史来说意义极其重大,因为“阿宽”是意译,它的音译叫做“柏拉图”。
他们两人共同的特点就是,都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那不爱读书怎么办?书该怎么读?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原尻淳一的《高效能阅读》给我们带来答案。
《高效能阅读》的作者原尻淳一,可谓身兼数职,不仅担任日本龙谷大学经济学部客座教授,还是知名畅销书作家、公司董事、"赫曼全脑模型"推广人、业务咨询师等。他的这些成就与读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非常有趣的是,原尻淳一在书中几次三番提到自己是个“劣等生”,以前并不爱读书。但就是这样一个学渣,通过不断阅读,不断提高姿势水平,将从读过几百本书后总结出的阅读经验汇集成书,分享给了我们。
作者把阅读分为“读书初级篇”、“读书中级篇”、“读书高级篇”、“读书产出篇”。“读书初级篇”介绍了不爱读书的人该如何培养对阅读的兴趣,“读书中级篇”讲的是阅读一本书的基本技巧,“读书高级篇”详细解释了如何打造更深入的阅读能力,而最后的“读书产出篇”则告诉我们,读书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从一个知识的接受者转换身份成为知识的生产者,接下来就来一一解读。
一、不爱读书怎么办?
知识焦虑时代,人们纷纷以读书多为荣,大家纷纷比拼阅读量,仿佛一年不读个几百本就不能称之为读书。这可就苦了那些不喜欢读书的人。或许是心血来潮,或许是效仿他人,他们往往会强迫自己读上几页书,热情消退以后就把书丢在一边,再也没有动力阅读,几次三番之后,对读书这件事渐渐无感。作者给出了很多建议,帮助人们从“读书”这项艰巨的任务中解脱出来,真正把读书培养成一项不可或缺的兴趣。主要有以下几点。
1、树立正确的读书意识
法国当代作家达尼埃尔·佩纳克提出了“读者权力十条”,读者拥有不读完的权利、随意朗读的权利、重读的权利等等,对此,原尻淳一深以为然。读书是一项兴趣,而不是一项任务,想要爱上读书,就应该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阅读,把读书变成一种内在的欲望。只有内在动机支撑的兴趣,才能让读书这项兴趣走的更远。
2、从作者入手培养阅读兴趣
从作者入手,包括了解作者的趣闻轶事、发掘作者的人脉、尝试与作者直接对话这几种。
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微习惯》这本书,厚厚几百页,我告诉你,这本书是教人们怎么通过培养微习惯走上人生巅峰的,你会想去看吗?那假如我再告诉你,作者原本是个普世意义上的失败者,但他从培养微习惯开始,健身、读书、写作,一步一步地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并且把自己的经验写成书,那你愿不愿意去看看这本书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有人说,读书就是与很多伟大的灵魂对话,但对话的前提是对这个灵魂有兴趣。培养对作者的兴趣最好的方法,就是尽可能多地接近作者,了解作者。一个人写的书往往更深层次地抒写了他的经历和观点,当你对作者产生初步的兴趣之后,很大概率就会对他的书欲罢不能,忍不住地想要找来读。
读完一位作者的书,还可以根据他引用的作者、人脉关系按图索骥,找到他的朋友或者导师的书来读。比方王小波曾在他的文章中提到费孝通,并非常推崇费孝通写的《乡村经济》,因为在这本书里,费孝通把自己在乡村居住多年,调查出来的成果,真实的展现在书上,他觉得这是难能可贵的。事实上,费孝通本人是一位社会学家,他的著作中也确实充满了真知灼见,非常值得一读。
3、舒适的读书环境
杜甫曾在诗中吟过“岂异神仙地,俱兼山水乡。竹斋烧药灶,花屿读书床。”可见在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无人打扰,悠闲自得地读书,这便是古人向往的读书环境。现代社会,我们同样也可以为自己打造一个舒适的读书环境,比如为在家中建造一个家庭图书馆、寻找感兴趣的书店或者咖啡馆,甚至可以考虑搬到图书馆附近。好的环境会让人心情愉悦,把这种愉悦的感觉跟读书绑定在一起,就能有效提升读书兴趣。
二、拿到一本书该怎么读?
读书就像开车,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始终保持同样的速度会导致效率的低下。作者提供了几个步骤,分别是目录读书法、寻找关键字和假设——验证阅读法。
书籍的目录往往最精要地概括了全书的内容,并且能够让读者在最短时间内找到自己想读的部分。除此之外,目录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你可以看到这个部分的主题,却没有办法提前知道这个部分的内容。所以,我们就有了假设的空间,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自己是作者,我会在这个部分写些什么,以什么样的逻辑结构来写。
而翻到自己想读的部分以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到这部分内容的主要含义。这就要用上我们略读的技巧,也就是跳读,去寻找书中的关键字。二八法则启示我们,一本书中最重要的部分往往只有20%,那么一章书中最重要的内容也应该只有20%,而这最重要的20%,就是围绕关键字展开的,找到了关键字,就可以通过反复仔细阅读关键字前后的内容,来迅速把握主旨,提高阅读效率。
读的时候,需要边读边对我们之前做出的假设进行验证,也就是把我们的假设和作者的行文思路之间拿来比较,通过找到二者的差异,改进自己的谋篇布局能力。完成这项工作后,把自己的收获、意见等写在书中相关内容的旁边,不仅可以作为笔记,也能够作为日后书评、随笔的原材料,可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收获。
三、如何打造更深入的阅读能力?
作者主要介绍的是通过垂直型阅读X水平型阅读建立阅读体系的方法。
仔细观察大部分人的书单,会发现其中并无章法,纯粹是想到什么就读什么,这样读书固然不算错,但是难免会造成“营养失衡”。作者建议,采用垂直型阅读和水平型阅读并驾齐驱的方法,纵向和横向地提高阅读能力。
所谓垂直型阅读,就是自己的专业领域的阅读。他认为,垂直型阅读最好是占据阅读量的70%。说起来也很容易理解,术业有专攻,大量阅读专业性书籍,是培养专业能力的基本要求。而垂直型阅读培养出的优秀思考能力,又能够在水平型阅读中发挥作用,除了获取知识,还能够触类旁通,激发灵感,迸出思想的火花,更能反过来促进专业领域能力的精进,的可谓是一举好几得。
钱钟书本人就是一位优秀的作家、文学研究家,他读过的文学书籍自然是不计其数。但他的阅读范围很广,并不只局限于文学类。后来人们通过他的笔记发现,有一段时间他对心理学非常感兴趣,阅读了很多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并做了大量笔记,后期的作品也使用心理学对文学进行了阐释,比如对《诗经》的心理学分析。钱老先生对垂直型阅读和水平型阅读的交替运用也可以说是到了极致。
四、从读书到产出
1、 打造移动的知识宝库
富兰克林一生酷爱读书,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但根据笔记的编号来看,遗失了很多,毫不夸张的说,这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而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这样的事情就完全可以避免,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把笔记打造成移动的知识宝库。
具体来说,就是除了下班后的整块时间,还可以把乘车、午休、走路等碎片化的时间利用起来,读书并记录笔记,积累素材。作者建议,为了方便翻看,可以利用云端,把这些笔记和素材通过云端储存在一起,打造一个专属的知识生产系统。比方在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等笔记软件上创建账号,随时随地上传笔记,最好能够把这些素材按照时间轴和标签分门别类的保存,查找起来十分方便,以后在写书评或者要引用的时候就能立刻找到。
2、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著书立说
大部分人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扩展视野,再或者是为了有趣。但作者告诉我们,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著书立说。同样一本书,读过的人有千千万,但观点却是千差万别,多读书,读好书,把书本知识充分地吸收、消化,经过自己的加工和阐释,就能输出自己的原创思考。
《毛姆读书随笔》、《伍尔夫读书随笔》、《王尔德读书随笔》、《罗曼罗兰读书随笔》…这些读书随笔都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列宁饱读各种哲学书籍之后,也写下了大量笔记,提出了很多创造性的见解,后人把他的笔记编成《哲学笔记》一书,成为传世的社会科学著作。可见,书固然珍贵,但是更珍贵的是它触发的思考,是再创作。当然,一上来就著书立说也是不太现实,从一点一滴的笔记开始,从第一篇书评和随笔开始,坚持下去,就能够一点一点靠近“著书立说”的目标。
读书是一项终身的事业,从培养读书兴趣,到学会读书,再到习惯产出,这是每一个读书者的进阶之路。踏实地践行这些技巧,把读过的每一本书运用到极致,我们终将像子路和柏拉图那样,过上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