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启约练第三次)
人生最伟大的探险就是对心理发展历程的探索。
我们每个人都曾无数次地问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面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和行为反应?为什么儿童的精力是那样的旺盛、年轻人总要追求个性化的表现、爸爸妈妈会有更年期、爷爷奶奶是那样的固执?
发展心理学课程将为我们解答这些疑问,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更好地处理人生各阶段面临的发展问题,让我们在每个人生阶段都能扮演出最出色的自己。
心理发展的历程
人的一生在不同的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婴儿、幼儿、少年、青年、中年到老年,我们分别是孩子、学生、恋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等。与我们一生的发展关系最密切的是我们的父母,他们是决定孩子未来的最重要的因素。好的父母应该有哪些特征呢?好的父母首先要理解孩子,而要理解孩子,必须要先了解孩子,了解孩子在不同时期的特点。
做好父母——了解孩子
做好自己——了解自己所处人生阶段的主要任务、可能的危机、会出现的事情以及心理状态特点。
做好子女——了解中老年人(看到他们那些我们无法理解的)
因此学习发展心理学不仅可以增加学识,还可以帮助我们做好人生的规划,更理性地应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人的心理从何而来?是自然产生的吗?不是!
一,心理的发展
(一)心理的种系发展(动物心理)
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的联系。没有动物心理的积累,就没有人类心理的成长。
动物心理和人的心理有什么区别呢?
动物心理是基础,人类的心理更加复杂。动物心理只有自然需求,而人的心理更多了社会需求。比方说,穿衣服对人类来说,已经不再只是保暖作用,而是为了美丽或者其他的社会需要;吃饭也不再只是为了饱腹,而是追求精致,追求味蕾的享受。
人的心理发展的基础过程:单细胞动物的应答性反应——环节动物出现初步的感觉——脊椎动物出现知觉——灵长类出现思维的萌芽
(二)种族的发展(民族心理)
智人时代出现人的心理。古代的人的心理和现代人的心理差别是很大的,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人的心理是不一样的。
例如:中国女性在过去与现在的心理变化;中国人与欧美人的个性特点对此。
(三)个体的发展
受精卵——胚种——胚胎——胎儿——婴儿——幼儿——儿童——少年——青年——成人
个体的心理发展指的是一个人的心理从产生到发展变化到到成熟的过程。
所以,心理发展包括以上三个层面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个体的心理发展。
二、发展心理学的发展
(一)历史背景
1.中世纪(6~15世纪)——胎儿预成说
“胎儿预成说”认为大人与小孩儿是没有区别的,认为你父亲的精子当中就有一个微型人,他只是需要食物和时间来成长,其他方面与成人是没有区别的。
不把孩子当孩子看:戴着镣铐的童工,七八岁的小士兵,童婚等。有些国家要求12岁的孩子必须要学会一门手艺。
2.宗教改革时期(16世纪)——原罪说
人生下来就是自私的,是有罪恶的,要通过严厉的管教,甚至鞭打,才能够赎罪。父亲是绝对的权威,孩子只要犯错,父亲就可以鞭打,甚至打死。
3.启蒙运动时期(17世纪)——尊重、教育儿童
洛克(1632~1702)白板说
“白板说”认为孩子是一片白板,需要家长的引导和教育才能成长,是一个具有历史性的解放意义的学说。
卢梭(1717~1778)自主说(人性本善)
人生来是善良的,具有自我成长的潜能。教育就是要给他一个适当的环境,让他自由的成长。
夸美纽斯(教育学的鼻祖)(1592~1670)《大教学论》
福禄贝尔(1782~1852)“恩物”——恩赐的礼物
17世纪之前孩子是没有玩具的。福禄贝尔发明的“恩物”是孩子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玩具。蒙氏教育的教具和学具大多数都是从“恩物”演化过来的。
达尔文(1809~1882)《一个婴儿的传略》
以上思想和研究成果的面世使人们真正关注到到孩子是与成人不一样的,儿童心理学由此而诞生。
(二)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生发展
1.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1882年威廉·普莱尔 《儿童心理》
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标志着人们承认儿童是与成人不同的,但是并没有细致的划分。12岁之前是儿童,他们的心理是一样的;12岁之后是成人,那么成人的心理也都是一样的。
2.霍尔——青春期
1904年《青少年:它的心理学、及其生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关系》
霍尔关注到十二至十七八岁这个年龄段很特殊,如心理的冲突、情绪的失控、个性上的过于表现、戏剧化的人格等。他发现这个时期既不同于儿童,也不同于成人。
3.荣格——成年期
(1)重视“中年危机”
(2)论述老年心理,特别是临终前的心理
荣格揭示了成年人的中年危机现象(即现在所说的更年期),而且发现人在面临死亡时有临终心理。
荣格关注到中年是一个特殊的时期。
4.埃里克森——老年期
三、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观
埃里克森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不仅关注到老年期的心理,而且把人的一生的发展过程进行了一个详细的划分。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既受生物因素的影响,又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同时还有一个个人的自我选择。
例如,在一个家暴的家庭里长大的三兄弟:老大会很心疼妈妈,想着以后长大成家了要好好心疼自己的媳妇;老二会想“媳妇是可以打的啊”;而老三的想法是“我以后可不结婚,婚姻好可怕呀”。
生物因素,社会环境以及个人选择三者的共同作用下,每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社会危机和发展任务。埃里克森据此将人的一生划分为八大年龄阶段。
0-2岁:希望的心理品质
一个学者将孤儿院里的孩子随机分成两组,一组请朋友领养,对他们进行情感的呵护和生活的照顾;另一组仍然放在孤儿院里寄养,他负责物质供养,但要求孤儿院里的照顾者们只给孩子提供生活上的照顾而不回应他们任何的情感需求,不爱抚、不说话、不抱、不哄、不对他们笑,除了吃喝拉撒,其他时间不理他们。
半年之后,留在孤儿院里的这些孩子明显表现出,紧张、呆滞、反应迟缓;过了一年,留在孤儿院里的孩子智力水平、行为反应都明显异于常人。后来那位学者让这些孩子也都被领养出去,但追踪调查的结果是:这些孩子虽然也都长大了,但他们的智力水平普遍偏低,普遍表现出对别人不友好、不信任,对社会总是充满了抱怨,牢骚和怀疑。
这个实验让人们认识到,一到两岁的孩子呱呱坠地之后,对外在的这个世界充满了恐惧。此时孩子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爱抚和关爱,他就不会信任这个世界,觉得自己不能够影响这个世界,自己是没有希望的。
孩子在这个阶段的希望感如果没有形成的话,长大后容易反社会。追溯很多的犯罪分子,他们的幼年时期通常都是不好的。
零到两岁是孩子形成对这个世界的信任的时期,是孩子形成自己能够影响这个世界的心理自信的时期。这取决于爸爸妈妈给孩子的爱抚的多少。
也许你觉得只是让孩子哭了五分钟,但对孩子来而言,这就意味着整个世界的崩塌,被遗弃感、死亡感会笼罩他。连最信任的父母都不管他,他怎么可能去信任其他人呢?
2-4岁:自主性、意志品质的培养
过了两岁的孩子喜欢说“不”,喜欢说“我”:不是、不行、不对;我试试、我自己……甚至摔倒了被别人扶起来时会很生气,自己倒下去再重新爬起来。这是独立意识的出现,他在争夺控制权。
自我意识萌发:我跟别人不一样,我要展示自己的能力。此时家长如果过分纵容,会导致孩子将来很任性,如果过于管束,则会让孩子以后没主意、不独立、依赖,出了问题推卸责任。
2~4岁期间要发展孩子的自主感,同时也要给予孩子规则感,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
4-7岁:四岁以后的孩子,才会做一些让人无法理解的事情,如爱迪生孵鸡蛋,烧马鹏,用酵母做“腾空散”。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特别好奇,特别愿意去探索,但同时经历的限制又使他不知道危险。
孩子会有许多个“为什么”,而之前只会问“是什么”。如果家长面对孩子的问题表现出不耐烦,斥责孩子,孩子就会感觉到内疚,会觉得自己给别人添麻烦了,以后就不敢再问。
一个不敢问题的孩子,以后在学习中还能够展现出主动性吗?他就不太可能有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很好的个人发展。
4~7岁是一个主动探索的时期,如果过分压制,就会让孩子感到内疚,感觉自己的目标是实现不了的;如果家长善加引导,让孩子觉得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他会围绕着目标去努力,由此形成主动的,积极的品质。
7-12岁:七岁以后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当孩子能够很好地完成阅读、书写、计算等任务的时候,他就觉得自己是有能力的(我能感),能力品质会形成,认为勤奋是能够提高能力的。。如果孩子总是受到批评,他就会感觉自己无能,自卑。他会觉得自己就不是学习的料,努力也没用,所以干脆不努力了。形成能力的时期是掌握各种技能的时期,前提是自信,他能感受到勤奋是能获得肯定和提高的。
家长和老师要让孩子感受到勤奋感,让他感觉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
12-18岁:青春期——各种矛盾的交织,人们会重新审视自我:我是谁?我应该怎么样?我以后应该怎么样?重新形成新的价值观念,形成新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如果其行为模式和自己的身份相符,就是完成了同一性,形成了认同感这种品质。如果不相符就被称为角色混乱:娘娘腔、假小子……
角色与言行的不一致会导致长大后的同性恋、伪娘、粉雄等。
18-25岁:爱情和择业是青年期的两大主题。
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要学会爱,学会与人共处:能发展成熟的亲密关系,获得将自我认同与他人认同融合的能力。即学会跟人相处,而且是跟异性相处。不会与人沟通、找不到与他人的共同点、不会认同他人、不会达成共识,自私、偏激,就无法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这就是缺乏爱的能力的表现。
没有爱的能力,无法恋爱、结婚,也无法与同事沟通、相处。没有朋友和同事的帮助,事业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不要轻易说“我就这脾气”“哥就这样”……,这是不成熟的表现。
25-50岁:关怀的心理品质的形成。
问:中年人和青年人有什么区别?
青年人更多的是以自己为中心,只想到自己的感受,而中年人会更多考虑其他人的感受。
如果一个人到了这个时期,依然只会考虑自己的感受,他的发展就会停滞。中年人有了对子女、父母的关怀和对事业的关心,而年轻人会想:大不了我跳槽呗。
50-:到了老年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死亡,回想自己的一生会是什么感受?
这是自我完善感的形成,避免绝望的阶段。
死而无憾?还是死不瞑目?
如果这个时期形成了智慧品质,就看开了,豁达了,照顾好自己,不插手后辈的事情。
埃里克森为我们制定了一张人生规划表,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危机,要避免后面的危机,就要顺利形成前面阶段的优良品质,完成任务。
了解了人生各个阶段的危机与任务,我们就能更加积极、理性的应对我们的生活,而如果应对不好,那就会出现变态!
我们个人的本性需要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无法协调的时候,就会出现异样的行为方式和心里状态,也就是心理变态。
偏执:伤害他人,仇视社会。
依赖:总是拿不了主意,总是怀疑别人对自己不够关心。
妄想:情绪波动特别大,总是认为别人会伤害自己。
怎样避免这种心理变态呢?
埃里克森的名言:
在孩子发展的期间中,危险因素是什么?
我们怎么帮助孩子避免这些生命过程中的危机?
了解每个时期的危机和任务是什么,才能有的放矢,积极有效地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