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前一个周,婆婆就张罗着要给我们包粽子,说端午当天要回老家摆供桌——祭祀天地祖先,在本地也叫“献饭”。“敬老有福,敬土有谷”,打理供桌是婆婆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仪式,她无论走到那儿,一到节气(过节)总担心家中没有人献饭。
婆婆最擅长包的是花生粽,她早早就买回了糯米和花生、粽叶。节前一天,把花生和糯米拌在一起,就着手包,婆婆手巧,粽子也包的小巧。包好的粽子泡上一夜再上锅蒸。有时候故意包一两个小粽子掉在堂屋里不吃,据说这样苍蝇就不叮食物。
如果包肉粽的话就复杂一些,煮熟的紫糯米,拌上草果粉和切成块状的火腿,用粽叶包上后,再插入晒干切成段的木姜子枝,这是红河肉粽最特别的地方。木姜子杆儿的特殊香味随着水蒸气,浸染香甜的紫糯米,草果粉增加味觉的层次感,糯而不腻,异香扑鼻,这是这方水土上特殊的味觉体验。手巧的厨娘们还会编菱角粽。
婆婆早年因为家中人口多,吃不饱肚子,每到秋收季节就会到傣族地方捡别人收割漏掉的稻子,她也学傣族人包粽子。
婆婆一早起来就开始为祭祀做着各种准备,这时候家中的儿媳妇们(尤其是长房长媳)一般会协助她,她一边做准备一边告诉媳妇儿们祭祀的每一道工序,不能马虎的部分她会特别强调。我是婆婆的小儿媳又是外地人,婆婆不要求我学会,所以我经常在一边玩。但几年下来,耳濡目染,我也看明白了一些。
婆婆说:“祭祀祖先最重要的是心诚,做菜要用心,现在很多人怕麻烦,都把供桌上的事儿精简到不能再简,有些人家甚至几年几月都不献一回。祭祀的菜最少不能少于四个,没有上限。逢节气就要祭节气食物,小年(元宵)就祭卷粉,端午节就祭粽子,冬至就祭团儿……”嫂嫂们点点头,麻利儿的拣菜洗菜。
吃饭前,婆婆开始祭祀中最重要的环节——摆供桌。插上香,点好蜡烛,斟上茶,倒好酒。祖先牌位前祭粽子、饭菜,酒和茶的摆放必需遵循先茶后酒的顺序。天地的位置不用祭菜蔬,只摆放三牲。每隔一段时间添一次酒饭,一共添三次。三次之后婆婆领着儿孙们边磕头边祷告,祷告结束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用端午的盛宴。
八百公里外我妈妈也在为今年的端午节做着准备。包粽子,包包子,做各种准备等待儿女们归来!
一大早,她已经釆回可以招福驱邪的艾叶和苍蒲扎成一把挂在门楣上。端午这天妈妈会釆回很多的陈艾,晒干做中药。一年里头疼了,艾叶加生姜灸一灸;身上痒了,艾叶煮水洗一洗;消化不良了,艾叶加陈皮煎水喝一碗。我问过:“为什么一定要在端午节釆艾叶?”她说:“不知道为什么,但古话里说端午釆的才叫艾叶,其它时候釆的叫蒿子。”
烧火煮饭时,妈妈会扔一些独蒜到火塘里,烧熟了,拿出来给小孩儿吃。大蒜的味道不讨喜,妈妈会和小朋友们说:“吃了蒜,病痛不算。”为了不去医院打针,小朋友们才很不情愿的吃下那些大独蒜。
这一天妈妈还会煮鸡蛋,一人一个,据说端午节这天小朋友吃鸡蛋,会增加胆量,少生病。我们小的时候,鸡蛋会被卖掉换钱打盐买油,端午节的时候可以吃一整个的鸡蛋,我们真是开心得不得了。现在只要想吃鸡蛋就有鸡蛋吃,这几年妈妈常对着煮熟的一小盆鸡蛋感叹“这么好吃鸡蛋,都没人吃了。”
炎热的五月,是蚊虫和蛇出没的季节,为了免于蚊虫叮咬和被蛇惊吓,端午节最不能少仪式还有泡雄黄酒。为了增强驱虫效果,妈妈常把捣碎的新鲜大蒜掺到雄黄酒里一起饮用。小孩儿们不能饮酒,就擦在身上,大人们也会蘸酒在小朋友头上写“王”字。擦剩的雄黄酒都喷洒在房前屋后,驱赶“五毒”。
去年妈妈来红河过端午节,她想按老家的方式为孩子写“王”字,却满街找不到雄黄。先生提议要不算了,妈妈说:“在小朋友额头写王字,不仅可以避免蚊虫叮咬,还可以借百兽之王的王气驱邪祈福。”先生最后在小花园旁的药店里找到雄黄,店主要六十块钱一两。妈妈只咋舌,说:“在老家这点儿最多一块钱。”
端午节,手巧的妈妈还会为我们缝香包儿。香包里面的填充物是长在旱地里的一种叫香附子的植物的根。小时候为了有一个香包儿,我们到旱地里采草的时候都会特别留意香附子。我们把釆回的香附子根,洗干净晒干舂成粉交给妈妈。妈妈会找出漂亮的花布和五彩线,缝成小猫、小狗、小心形状,挂在我们的脖子上。香附子的根有异香,也可以作消化不良的药,因为它的根特别小,要做好一个香包需要收集很多。儿时的小伙伴儿为了不那么辛苦地找寻,釆了很多种在菜地里,几年过去,香附子蔓延了整个菜地成了灾,全家总动员拔了好多天。这事儿终成为多年后我们见面必谈的趣事。
生活节奏的加快,端午节的好多习俗已经淡化了,现在超市里、淘宝上什么东西都买得到,对传统的在意程度也不像过去。但是婆婆和妈妈用她们特有的方式又让这些仪式重现,让我们过了一个传统的端午节,谢谢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