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心理是人在受到强迫时产生出的本能,是一种自发的反抗心理。一旦孩子不再依恋父母,就会反过来“和父母对着干”。
逆反,很多时候源于不被看见。青春期逆反心理,更多表现为报复心态。大多数和父母关系亲近的孩子,依然会反复出现逆反心理,但每次持续的时间都很短,并且逆反的原因也比较固定。
父母对孩子逆反心理最好的回应,就是:培养更牢固的关系,而不是依赖施压手段。归根结底,不管逆反心理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它的潜在动力都很明确——本能地反抗所有控制。没有人喜欢被控制,尤其是孩子。
如果原生的依恋关系没有被取代,那么孩子逆反心理是可以缓解的。相反,没有了依恋关系,事情就会变成另一番模样。逆反的另一面是顺从,但前提必须是自己依恋对方,否则没有顺从的可能。关系一旦消失,孩子不仅不会顺从,连那份服从自己父母的渴望,也会被完全相反的东西所代替。
虽然父母会苦恼于孩子的逆反,但和人类所有的本能一样,逆反心理在某些条件下也能发挥出积极甚至关键的作用。
首先,逆反心理是一道屏障,它能帮助孩子抵制依恋对象以外的人,保护孩子不受陌生人的误导和控制。同时,逆反心理也能促进孩子的自我意志和自主能力的发展。
父母只有看到逆反之下的脆弱,才能真正理解孩子,掌握教养的不二法门。到了青春期,逆反心理会帮助孩子减少对家庭的心理依赖。一个人想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首先要知道自己不需要什么。借助逆反心理培养自我意志,是孩子自我发展的一种需求。通过屏蔽父母的期望和要求,逆反心理为孩子培养自我意志创造了空间。
“我的孩子很有主意,”许多父母说,“他想要什么的时候,就会一直跟我提要求,直到我答应或发怒为止。”事实上,“意志”指的是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继而克服重重阻碍直至其实现的能力,小孩子根本没有什么意志可言。这些父母描述的,完全不是意志,而是欲望的执念。人的无意识为执念提供了力量,并支配着个人做出种种举动,而真正有自我意志的人,是可以控制自己意识的。所以,孩子对父母的反抗并不是个人意志的表现,相反,这种反抗倒意味着意志的缺失。因为意志缺失,孩子只会做出机械反应,而不是自由、有意识的选择。
反过来,当逆反心理不再以无意识对抗的形式出现,而是能以有意识选择的形式表达时,逆反心理就会给孩子的自我发展带来诸多好处。这时,孩子拒绝别人的帮助,是为了自己独立完成某件事;拒绝别人的指挥,是为了自己找到做一件事的动力;拒绝别人的指导,从而自己探索做事的方法和想法;拒绝父母口中“应该做的事”,是为了发掘自己的喜好。当然,这种有意识逆反和真正独立之间的转变,必须具备一个前提,那就是孩子要能从与父母的关系中感受到足够的安全感。
逆反心理为孩子的独创性提供了一套“心理免疫系统”,能抵抗所有自己之外的思想。这时,只要父母为孩子留出一些空间,看见和满足孩子自主和依恋的需求,孩子的个体就会得到有利的扩展。如果父母做到了这些,即便孩子的逆反心理不是很好控制,也不会干扰到亲子间的正常交流,反而能促进孩子的成熟和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