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儿期早行喻:昔有一人,夜语儿言:“明当共汝至彼聚落,有所取索。”儿闻语已,至明清旦,竟不问父,独往诣彼。既至彼已,身体疲极,空无所获,又不得食,饿渴欲死。寻复回还,求见其父。父见子来,深责之言:“汝大愚痴,无有智慧。何不待我?空自往来,徒受其苦。为一切世人之所嗤笑。”凡夫之人,亦复如是。设得出家,即剃须发,服三法衣,不求明师诰受道法,失诸禅定道品功德,沙门妙果一切都失。如彼愚人,虚作往返,徒自劳苦,形似沙门,实无所得。
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也会像这个孩子一样,独自拼杀。所以看完我怔住了。造成这个行为倾向有很多原因,幼年的经历,成长的环境,本身的能力,倔强地自负,还有对别人的包容度不够……故事里那个孩子想必也有很多故事吧,对于倔强的孩子,父母着实需要多考虑教育方式,要以有效为原则,不能简单归结为“说了他不听”,要想想“怎样说他才会听”,一定有办法的。
为王负机喻:昔有一王,欲入无忧园中欢娱受乐,敕一臣言:“汝捉一机,持至彼园,我用坐息。”时彼使人,羞不肯捉,而白王言:“我不能捉,我愿担之。”时王便以三十六机置其背上,驱使担之,至于园中。如是愚人,为世所笑。凡夫之人,亦复如是。若见女人一发在地,自言持戒,不肯捉之。后为烦恼所惑,三十六物,发、毛、爪、齿,屎、尿不净,不以为丑。三十六物一时都捉,不生惭愧,至死不舍。如彼愚人,担负于机。
没能搞明白,为什么会“羞不肯捉”呢?从后文的解说,大概是说让他做一件违背他自己原则的事,他不肯,但是做一批,反倒是肯的。暂且搁置。
倒灌喻:昔有一人,患下部病。医言:“当须倒灌,乃可差耳。”便集灌具,欲以灌之。医未至顷,便取服之。腹胀欲死,不能自胜。医既来至,怪其所以,即便问之:“何故如是?”即答医言:“向时灌药,我取服之,是故欲死。医闻是语,深责之言:“汝大愚人,不解方便。”即更以余药服之,方得吐下,尔乃得差。如此愚人,为世所笑’凡夫之人,亦复如是。欲修学禅观种种方法,应观不净,反观数息;应数息者,反观六界颠倒上下,无有根本,徒丧身命,为其所困。不谄良师,颠倒禅法:如彼愚人,饮服不净。
误服灌肠剂,短时间内催吐是首要处理方式。
应观不净,反观数息;应数息者,反观六界颠倒上下。
今天三篇中能看懂的两篇都印证了有师傅的重要性。欲望袭来,应做不净观的时候,反倒去数息,数息的时候,人能够更清晰看到自己头脑中的想法,这时候定力不够,会更加抵抗不住心魔。所以,有师傅是最幸福的,没有师傅,就自己勤加觉察,多总结经验,多和同修交流,以免误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