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早上传来噩耗,又一颗星陨落,巧合的是晚上我听了一个读书分享,聊的正是几年前看过的关于死亡的书《直视骄阳》, 出自心理学大师欧文·亚隆。是时候谈一下“死亡”了,虽然单单这两个字可能就会让很多人触目惊心、浮想联翩。
“我心伤悲,惧怕死亡”—吉尔伽美什
人人害怕死亡,这种恐惧对有些人可能是感受得到的死亡焦虑,对有些人可能不会直接出现,它乔装打扮成心理疾病或其他情绪。
“我开始深切地体会到一种无意义感,我们所做的一切注定会被遗忘, 连整个星球最终都会归于尘土。我想到父母、兄妹、爱人和朋友们的死亡,想到有一天我的脑壳和骨头脱离身体,不再属于我,这些想法实在令人不知所措。”书中被提到的一位女士如是说。
就是这种无助、被遗弃、孤独感,让人不敢细想,于是多数人选择了“不要搔那些还不痒的地方”, 然而不面对不代表不存在,人类痛苦的根源正是无处不在的死亡恐惧。
直面死亡,怎样的观点会让你能稍稍平复对死亡的恐惧:
苏格拉底:肉体死亡,灵魂不朽
伊壁鸠鲁:
1. 灵魂的死亡:肉体死亡,灵魂同时消失殆尽,宗教里“死后被惩罚”的说法会增加信仰者的死亡焦虑。
2. 完全虚无的死亡:当我活着的时候,无所谓死亡;当我死去的时候,我已经不存在了。你不会知道自己不存在了,也不会知道自己不知道了。
3. 生前与死后,对称的两极
俄国作家纳博科夫写道:
摇篮在一片深渊上晃动,而常识告诉我们,我们的存在只是一道短暂的光亮,夹在两片永恒的黑暗之间。这两头的黑暗其实并无差别,人们能平静地接受出生前的黑暗,却不愿面对那日益临近的另一头。
这一段确实给到我小小的震撼和安慰,我可以接受(只能接受)唐宋元明清时没有我,所以也能够接受(不得不接受)未来的某一天开始回归黑暗。我可以接受“一千年以后,世界早已没有我”,但想到40000天以后可能我已不在,仍然心有戚戚,可时间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人。
浩荡历史长河,每个人的人生如此短暂,真是让人沮丧,既然到最后终将是尘归尘,土归土,那么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有效的说法“波动影响”:
我们每个人,即使没有意识层面的目标或这方面的知识,也都会形成中心影响力,影响周围的人许多年甚至许多代。我们对其他人的影响会再传递给更多的人,就好像池塘中的涟漪一样一圈一圈地扩散出去,直到再也看不见了。这里并不是指你的身影或者名声,而是某些特质、智慧、教导、或给他人的舒适的感觉等等。
另一方面从物理角度,每个人死后在分子水平上又将重新成为自然的一部分,重新为未来的世界添砖加瓦。
死是最终的宿命,死亡的积极意义又在哪里?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托尔斯泰的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中,主角伊凡当死亡临近时,他才真正开始觉知自己,意识到人生的意义。现实生活中,很多晚期癌症患者非但没有陷入麻木的绝望,反而做出了积极的改变,放弃了无关紧要的琐碎之事,重新安排了人生的重心。
“所有的事情我都还没有做”
对死亡的恐惧常常与人生虚度的感觉紧密相关。换句话说,你越不曾真正活过,对死亡的恐惧也就越强烈;你越不能充分体验生活,也就越害怕死亡。
面对死亡,克服焦虑,action——
尼采说:“爱你的命运,创造你所热爱的人生。”
1.珍惜和感激
“想想我现在在这里活着是多么幸运,享受当下本身已经无比欢愉!”
这唯一的人生,应该充分地、好好地活着、尽可能减少遗憾。“你现在可以做点儿什么让一年之后、或是五年之后,当你回首往事时,不再有新的遗憾吗?”
2.实现潜能
许多人之所以感到绝望正是因为他们的梦想没有成真,而更让人绝望的是他们甚至从未努力争取过。
我曾参与过一个小组活动,大家纷纷写下自己的墓志铭,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把这些品质、理想细化到自己的人生计划, 付诸于具体行动中。
人生没有定式,每个人要自己选择活得有价值、有意义、充分彻底,才不枉此生。
3.人际联结
孤独感很大程度上强化了死亡的痛苦,而实际上孤独感以不同方式伴随着我们一生,只是死亡时会强烈地感受到。
“你只能独自走过那孤独的山谷。”
在亲密关系中,一个人分享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想法越多,对方也就越容易分享他们的。你越能做真实的自己,敞开自己,你的朋友关系也就越能深入长久。
一个让人在世时就能感受到“波动影响”的方法,源自马丁·塞利格曼:
想一个仍然在世,你非常感激却从未向他/她表达过的人,花10分钟的时间给那个人写一封感谢信,在这里找一个人和你一起分享你们的感谢信。最后一步是,记得在不久之后拜访一下那个人,带上你的那封信,大声读给他/她听。
觉知所有的一切都会消逝,时常提醒自己死亡这件事,会使我们更懂得珍惜当下。
“改变从来不会迟,你也永远不算老。”
后记
当站在阳光里的人们害怕去看那死亡黑暗时,有一群人却向往那黑暗的深渊。
朋友说,为什么很多自杀或者抑郁的人在大家眼里可是华丽光鲜、名利双收,他们还缺什么呢?别人的痛苦,我们无法体会,很难懂得。
太多的诗人、艺术家、摇滚歌手,走向悲剧的宿命, 是人生遭遇、敏感性格造就了他们的才华横溢、人格魅力——给人勇气、治愈他人、感动世界,也正是这些让他们终其一生苦苦挣扎,徘徊于无尽的痛苦和孤独,终究还是逃不开自己的心魔,命运的玩笑。
如果说这叫作“万物都有时”,这些人的“来过”至少留下了波动。。。波动一代又一代的人。 如果说感性是一种罪,可只有这些诗、音乐、艺术、爱能直击人心,临死铭记。
“我所有的自负皆来自我的自卑,所有的英雄气概都来自于我的软弱。嘴里振振有词是因为心里满是怀疑,深情是因为痛恨自己无情。这世界没有一件事情是虚空而生的,站在光里,背后就会有阴影,这深夜里一片寂静,是因为你还没有听见声音。”
这些看似阳光、开朗、关爱他人的人,很有可能只是戴着面具佯装坚强、回家独自舔着伤口、面壁绝望。也许他们的灿烂笑容只想换来同样一个拥抱,他们的温暖只想让别人能感受到世界的美好与善意。而现实又往往回应了他们什么。。。
前两天看了一个TED视频,演讲者是美国加利福尼亚的退休警官,他说每年会有1600个人从美丽的旧金山金门大桥上纵身跃下,少数人他们有幸救了下来,而这些自杀者最需要的是理解、聆听和陪伴。
无论是死亡焦虑,还是抑郁厌世,这世界有太多痛苦的灵魂,尽可能地关心一下周遭的人,多一点耐心和时间去聆听他们,也许你就是他们的一束光、一株救命稻草,即使拨开小小涟漪也能让对方泛起生的希望 。
人世间走一遭,其实我们能做的,也只是掀起一道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