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夜。
楚宫殿内,笙歌曼舞,年轻的王睁着迷离的眼眸醉倒在这一室的旖旎春光中。宫外,步履匆匆,忧心忡忡的楚国大臣沉浸在持续已久的忧国愁绪中。而躲在楚宫阴隅暗角的权贵,看到此景则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的阴笑。
这时,半梦半醒的王睁开了眼。那双迷惑了无数重臣的眼,此刻,却闪射出一丝清醒而坚毅的光芒。
是时候了。
韬光养晦了数年之后,那个压抑在这位少年君王内心深处的音声终于发出了一鸣惊人的彻响。一改往日的软弱无能,一鸣惊人的楚庄王亲自带领着楚国军队一往无前地平定了以庸国为首的少数民族的叛乱。一鼓作气,楚庄王凭借其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雄威,将早年散落在权贵手中的实权全部重新收归囊中。
这场长达数年之久的政治斡旋最终以楚庄王的完胜而告终。而此时的中原霸主,已经由尊王攘夷的齐桓公变为了在楚晋争霸城濮之战中一领风骚的晋文公。
问鼎中原,称霸诸国,这是楚庄王一直以来的梦想。站在楚宫的大殿之上,对比如今复杂纷乱的天下局势,这位王的内心更加风起云涌。他没有忘记自己的梦想,但突然间又想起当年祖父楚成王之死,以及多年前在洛河之畔自己派军挑衅周天子大臣王孙满的那席肺腑之言:
“能否拥有天下的统治权,在德不在鼎。”周天子能够统权几百年而不倒,不在于拥有世间最强悍的军队,而在他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可以号令诸侯天下归心。而这种软实力并非一日之功,武力强悍而文化根基薄弱的楚国,还欠火候。
一语惊醒梦中人。拨开内心重重的迷雾,王的脸上终于露出一丝满意的笑容。他明白,除了强盛的国家实力之外,文化、道德、礼仪是让楚国得以腾飞的另一只翅膀。于是,他决心先放一放称霸中原的脚步,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楚国文明建设的宏伟雄图中来。
在上层社会,楚庄王大力推行中原化,他参考中原礼法传统,重新制订出国宫廷礼仪制度。同时,楚庄王还号令楚国贵族开始深入学习中原文化和礼仪。楚庄王之后的楚国外交使者,已经可以纯熟地在外交场合引用《诗经》进行交际与交流。
与此同时,当国家的软实力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楚国开始不再一味地靠拢中原文化,亦步亦趋,而是遵循国人的喜爱和风俗,推陈出新,兼容并蓄,逐渐形成本国独树一帜的楚文化,这也为今后楚文明的盛兴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另外一件插曲,也足以见得楚国巨大改变。
楚庄王18年,为了进一步封锁晋国南下之路,楚庄王带兵讨伐叛楚投晋的郑国。弱小的郑国怎么能是楚国的对手。走投无路的郑国国君按照周礼赤裸上身,牵羊前来请罪。在周围一众“杀君灭国”的建议声中,楚庄王却出人意料了选择赦免郑襄公,并与之进行了议和。
楚庄王这一举动是有自己的打算的。他的仁义之举虽然换来了国内不解的声音,但却赢得了中原国家的刮目相看。
楚国这一系列附庸风雅的文明和仁义之举,千里之外的中原各国都看在眼里。没想到当年的蛮夷之国,竟然得此造化,开始遵循周礼的传统,举起仁义的大旗,向文明之光不断靠拢。
真是孺子可教也。
与此同时,天下时局悄然间重新进行了新一轮的权力洗牌。晋文公去世之后的数十年岁月中,天下又一次陷入了群龙无首的混乱局势当中。
此时,躲在幕布后面的历史老人已经很满意这位他犹豫再三派出的重要角色楚庄王。他终于决定将春秋政治的大舞台的移交到这位楚王手中。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因郑国时叛时服,决心再次出兵讨伐郑国,挑战晋国的霸主权威。最后,当时郑国的背后力量晋国不得已出兵相助,与楚国军队兵戎相见于邲地。
一场决定未来霸主之位的决战一触即发!
在正式开战前,一个是恪守周礼的老牌诸侯国另一个是文化后来居上的效仿者,都自觉地进行了最后的“致师”仪式。在周礼面前,在文化面前,无论是嫡生子还是后来者都选择了用最敬畏的方式精心地上演一场开战前的致师礼,这是对祖宗的祭拜,也是对文化的尊重。
楚军一气呵成干净利落的前奏曲让在战场上称霸了数十年之久的晋军也叹为观止。震撼不已的晋军同时也不甘示弱,猛然向楚军的挑衅发出了轮番攻击。以乐伯为首领的楚军面对敌军压阵,表现出楚人骨子里的勇猛无前,所向披靡,一路杀向敌军的核心部队。
楚人知道,城濮之耻,是时候该还了。
失去了一代雄主晋文公的十几年的岁月,这只曾经傲视群雄的晋军风光不再。面对楚军汹涌彪悍的直铺进攻,晋军们纷纷吓破了胆,布好的阵列瞬间变得七零八落,被冲散的军队也纷纷争船渡河而逃。
狼狈不堪的晋军在夺路而逃的过程中陷入了河床地泥泞之中,这个时候,只要楚军趁机包抄,就能将晋军一网打尽。
出人意外的是,面对这只狼狈不堪的正牌军,气势汹涌的楚晋却停下了进攻的脚步。他们站在河岸上从容镇定的指导敌人脱离泥泞,安渡河流。堂堂的老牌军队竟然在敌人的引导下才能逃跑,而当年那个被诸侯所指的蛮夷大国却严谨地恪守“不趁乱偷袭”的作战规则。
当年的泓水之战,如今的邲地大捷,历史兜兜转转,巧妙地将角色进行了重新的转换。
邲之战以楚军的完胜作为结束,面对战死沙场晋军的尸体,楚庄王否定了大臣们想要以尸筑建“京观”的提议,宣布止戈为武,并体面地安葬了那些为自己国家付出生命的亡灵。
楚庄王在邲之战中体现出的仁义道德强有力地赢获了中原诸侯国的一致归心。强大的国家,彪悍的军队,独树一帜的文化,仁德的君主。天时地利人和皆已具备,此时,楚庄王终于可以明正言顺地接过了中原霸主的权棍。
万众归心,无冕之王。
楚人的盛世,终于在祖先的灵魂颠沛流离了几百年后眷顾了这个命途多舛的部族。从最初的被蔑视到间接地被认可再到最后心悦诚服的被信服,一代又一代的楚人沿着祖先的基业和希冀,走了500年之久。一路的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终于在楚庄王这一代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而延续了数百年的政权重心终于从敦厚的河洛之滨转移到温润的长江之畔。
这绵长温润的长江之水,继续滋润着楚国愈发丰厚的文明和基业。只是,在这看似平静的江面之下,一丝不易察觉的危机在悄然间,暗潮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