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因其结构的特殊性,在翻译时,需要教师细心点拨,以便学生疏通大意。
同时,由于一些词语的古今异义情况也会造成学生理解古诗文文意的困难。如 “凭轩涕泗流”中的“涕”是眼泪的意思,而并非“鼻涕”的含义。“呼儿烹鲤鱼, 中有尺素书” (《饮马长城窟行》),”中的“书”是“书信”的含义,还有“槌床便 大怒” (《孔雀东南飞》)中的“床”为古代的一种坐具,并不是现代所说的“床”。
因而教师在讲解时应注重字句翻译,这本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古诗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过分注重字句的翻译,而却忽略了对于一些特定的 具有表现力的词语的锤炼。古人早就有炼字之说。有时往往一个字便使整句、整篇境 界全出。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香菱学诗时曾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直’字似无理,‘圆’字也太俗。合上书一想,倒 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竟找不出两个字来。”这段话是对古诗文中炼字的 评价。
古诗文中一些字词往往在一字中含无尽神韵。使得句子瞬间生动形象、寓意深刻。
但高中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往往重字句翻译,而忽略对这些极具表现力的字词的锤炼。
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忽略生动形象具有表现力的字词。如“春风又绿江南岸,”如果单纯翻译为“春 风又吹绿了江南岸,”只把绿字翻译为“吹绿”,就失去了“春水涨碧,柳色如烟, 莺啼恰恰”中那份自然界与人心灵相通,焕发着勃勃生机的盎然绿意的美感。再如毛 泽东《沁园春·长沙》中“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的‘击’和‘翔’字也是表现力 极强的两个字。但是教师在讲解时,只将其翻译为“搏击”和“翱翔”,就表现不出 雄鹰搏击长空、用自己的羽翼划破长空的寂静的雄壮之美,也表现不出澄澈见底、静 若沉璧的静美。水天辉映的秋水中,鱼儿自由自在轻快游动如同在天空自在地飞翔, 多么洒脱从容。
这句很容易让人想到王勃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 色”来。而教师在在讲解时,往往简单翻译该字词的含义,而对该词的生动形象的表 现力缺乏讲解,使得文中的点睛之字在讲解品读中味同嚼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