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你和我一样,每每看到网络上报道的儿童性侵案件,都会感到愤怒又心痛。
愤怒的是,犯罪分子怎么能对这些含苞待放、纯真无邪的孩子们下得了手?
心痛的是,中国的家庭教育普遍缺乏性教育,儿童、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十分薄弱,他们不知道什么是性侵害,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预防性侵害,不知道如果遇到性侵犯该如何应对,也不知道如果不幸已经被性侵犯该怎么将伤害降到最低。
在保护孩子安全的问题上,你或许已经费尽心力、百般防护:不允许轻易外出、不允许和陌生人说话、不允许约见网友、不允许太晚回家等……
可是,你真的能做到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贴身防护吗?即使你能做到,你的孩子愿意无条件遵守所有的“不允许”、被你无缝防护、十年如一日的做“温室里的花朵”吗?
答案恐怕是 :No!
我们终究无法成为孩子的“盔甲”,不如用全备的性教育知识“装备”好孩子,让TA了解性侵害、学会如何保护自己、预防性侵害。
什么是性侵害?
性教育中的“性侵害”或“性暴力”并不是一个严格的法律概念,它是一种总称,包含所有和性有关的、能给人带来伤害的行为。包括强奸、有性意味的冒犯、袭击、强迫卖淫、性骚扰、违背意愿的性接触、语言和态度上的攻击、羞辱和虐待等。
男生、女生都必须知道的法律底线:和14岁以下女性发生性行为,即使女方同意,仍构成强奸罪。
两个常见的误区是:
1.只有女孩子需要防止性侵害,男孩子不存在这个风险。
其实,男性也同样有遭受性侵害的风险。男童被性侵的案件也频频发生,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2%-3%的男童遭遇过性侵。,
2.性侵害都是由陌生人做的,例如月黑风高的晚上窜出的“人影”,只要避开陌生人和危险的场合就好。
实际上,熟人性侵害占所有性侵害的80%-90%,施暴者很可能是受害者的亲戚、同事、朋友乃至家人,发生的场所可能就是家里或是熟悉的环境。
《“女童保护”2019年性侵儿童案例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显示:
2019年曝光性侵儿童案例301起、受害人数逾800人。
熟人作案超七成。依次为:教师/教职工(35.85%)、亲戚朋友(12.74%)、邻居(11.32%)、家庭成员(父亲、继父等10.38%))、网友(9.91%)、其他生活接触人员(19.81%)
性侵者多次作案比例过半。在没有外界力量阻止的情况下,施害人往往多次作案,不会自动终止,持续作案往往达到2~3年,本年度曝光案例中,持续作案最长的时间长达22年。
遭遇性侵人数中女童近九成,小学和初中学龄段儿童受侵害比例高
施害人呈现高龄化趋势,最大年龄94岁;未成年人犯罪须警惕。
所以,性侵害可以发生在任何人、性别、年龄、任何地点、时间以及任何类型的亲密关系中。
如何防止性侵犯?
首先,要让孩子意识到TA有身体权。
身体权是指自然人保持其身体组织完整并支配其肢体、器官和其他身体组织并保护自己的身体不受他人违法侵犯的权利。
从出生那一刻起,身体就是TA自己的,所有不喜欢的碰触都可以拒绝。注意:是所有哦!
当孩子有身体权的概念时,就比较容易区分“安全接触”和“不安全接触”:
安全接触:和家人抱一抱、亲一亲面颊、靠一靠身体、牵一牵手等。
不安全接触:有人碰触你的隐私部位,或让你碰触他的隐私部位
“安全接触”是温暖的、舒服的、公开的、安全的,让我们感受到爱与被爱,“不安全接触”则相反。
你可以通过视频《7分钟防性侵动画》帮助孩子明确隐私、了解性侵害的五大警报:
性侵害的五大警报:
1.碰触警报:有人摸你的私密部位,或让你摸他的私密部位
2.视觉警报:有人看到你的隐私部位,或让你看他的隐私部位
3.言语警报:有人谈论私密部位
4.独处警报:单独与陌生人或非家人在一起
5.约束警报:有人要拥抱、背或亲吻你
你可以和孩子一起设立边界,制定预防性侵害的“自我保护守则”:
预防性侵害的8条“自我保护守则”:
1.凡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碰;
2.任何人的任何行为,只要让你感到痛或不舒服,就立刻反抗,即使是老师或其他有权威的人,也要敢于说“不”;
3.不要轻易接受他人的物品,特别是食品;
4.独自在家注意关门,拒绝陌生人进屋。不随意搭乘陌生人的机动车辆;
5.外出时尽量在安全路线行走,避开荒僻和陌生的地方;
6.晚上外出时,应结伴而行,或让父母接送。走路要选择中间和有灯光处,以防有人从某角落出来袭击;
7.及时告知家人、朋友自己的行踪,未得家长许可,不在别人家夜宿;
8.避免和异性单独共处于封闭空间,即使是熟人、男朋友,尤其是到男性家中。
守则内容可以是8条,也可以是10条、12条。这不是重点,最重要的是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促使TA主动思考各种场景可能带来的风险是不错的方式。
所以,切勿以”颁布圣旨“的姿态强行推进,一定要邀请孩子一起加入“自我保护守则"的制定中。
除了基本的自我保护之外,你还可以教孩子学点防身术,增加自我防范的有效性。
如果遇到性侵害,怎么应对?
虽然我们都不愿意假象孩子遇到危险的情景,但越是不想遇到的事情,越要防患于未然。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可能遇到性侵害的情境,以及做些什么可以更好的保护自己。
人多时,如果遇到性侵害(比如公交车上的”咸猪手“),要懂得勇敢坚定地拒绝和阻止,在阻止时还要尽可能寻求帮助,及时离开危险环境,确保自身安全。
一个人或人少时,如果遇到性侵害,尽量保持沉着冷静,按照以下步骤应对:
1.要拒绝和适当反抗,大声说“不要碰我”,也可以大声质问“你想干什么”并尽快离开; 可利用肘、膝盖、脚跟、手等部位,趁其不备攻击其薄弱部位,如裤裆、脸部。
2.如果这样拒绝之后,对方不停止侵害,转向暴力手段侵犯你时,不要再大声哭喊、骂人等,避免激怒坏人,带来生命危险。
错误的做法:不理会犯罪是否有武器,强烈反抗或大叫。
3.编造理由骗坏人,借机逃脱。
4.如果实在逃不掉,默默地记住对方的长相特点,比如高矮、是否戴眼镜。
5.在被坏人带走的沿途和被侵害现场悄悄留下记号或线索。比如发卡、帽子等便于家人确认的其他物品。
要坚定的传递给孩子一个信息:任何情况下,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
人在,一切才有意义。
如果不幸遭遇性侵害,怎么将伤害降到最低?
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永远不会受到伤害,可如果TA不幸被侵犯了,TA需要知道如何继续保护自己:
恰当的应对方式:
及时报警;
记得及时保存证据,比如带有体液的内衣等,不要洗澡,而应该先去就医,这样就能收集证据,也能检查是否受伤和感染疾病;
安全之后一定用勇敢的告诉家人,切勿听信恐吓、威胁,为恶人“保密”。
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
错误的应对方法:
1.默不作声,希望不会有下次;
2.因为侵犯者是熟悉的人,逆来顺受;
3.自怨自艾,认为自己也有责任,自认倒霉;
4.换下身上所有的衣物,并将衣物洗净,再立即洗澡,将身上污渍洗干净。
告诉孩子:如果遭遇了性侵,无论如何,这都不是TA的错!爸爸妈妈依然爱TA!
遭遇性侵犯并不意味着毁了一生。有很多遭遇性侵的人,他们在之后修复,并从这段经历中成长,和他人建立安全的关系,并且建立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亲爱的家长,在预防性侵害这件事上,除了以上所有这些知识,孩子最需要的或许是你的爱、理解、信任和接纳。
当ta发自内心的感受到:ta是值得被珍爱的、你是值得依靠的,ta会成长为一个自强、自尊、自信、自爱的人,强大的内在力量是ta最结实的“盔甲”。
孩子会带着满溢的爱、足够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及自我保护技能,健康、自由、安全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