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浩瀚的书籍是一桌盛宴,那么每个人都应该有他独特的选择喜好,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吃法。如果说阅读是一次旅行,那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路径,欣赏着不一样的风景。常听见有人说自己读书不得要领,其实我又何尝不是?不过,我想阅读应该是个性化的。
首先,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喜好,有人喜欢小说,有些人喜欢古诗词,有人喜欢经典名著,有人喜欢心理学,有些人喜欢社会学,等等,我们可以选择的实在太多了。我想在绝大部分时候阅读不应该以一定的标准要求去读,比如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介绍推荐书籍的讯息这样说道,“男人�人不可不读的30本书”、“一生必读的50本名著”。什么叫不可不读?即使不读这些书还是活得好好的啊,即使不读这些书还是可以读读其他书的啊,最主要的是凭什么你说“必读”呢?这些书是基于你自己的感受而定的,不一定都适合每个人。如果有人问我推荐书的话,我更喜欢用“也许、可能、大概”这些不确定性的词汇,我想我不会说地那么绝对的某本书你不可不读。我会说真本书对我很有启发,它里面的哪些观点改变了我的一些错误认知,我觉得很好,也许对你也会有点帮助吧。如果我某天说某某书很好你一定要读哦!那一定是对我很有启发的书或者我很喜欢的书,我觉得你也应该读读,可我还是要为我冲动地说出这般推荐的话语说声不好意思,毕竟只是冲动,它也许适合你,能启发你,但我认为还是不能用“一定要读”、“不可不读”等这样的语言。
如果我们大家都读了同样一本书,我们大家来讨论一下各自的体会,一起来品味分析一下这本书。这时你说A、B两篇很重要,对你启发十分之大;我说C、D两篇印象深刻,是本书最精彩的部分;然后一个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老教授走过来说,你们都不得要领,本书的主旨是最后一章,前面的都是铺垫,最后一章才是最重要的!我更认为阅读是见仁见智的,不要随便对一本书下太苛刻的评论,那对作者来说是不公平的事,你可以说你不喜欢或者说不适合自己阅读,却最好不要说它写的很差,也许正有人需要它。我们也很难说出一本书最主要最重要的是哪一部分,毕竟我们是带着自己的问题自己的需求去阅读的,我们各取所需,who care 重点在哪里?最主要的是你自己的感受是什么,你觉得哪里写得好,哪里启发了你?
我们对书籍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对同一本书可以有不同的感悟,同时我们也可以不同的方式方法来阅读。纵观那些学术上有所建树的大师们无不是用自己独特的阅读方式来学习,适合自己的才是好的,好的不一定是适合自己的。虽然鄙人不是什么大师,但作为普通的阅读者也有自己读书学习的方式。比如,我会集中阅读同一个主题的书,那就是自己的专业,要求自己有纵深的研究积累。我同时也会也读各类书籍,不过大多集中在人文社科类的,科普类的书籍暂时还没有兴趣;我喜欢在街边的旧书摊或者某个旧书店淘一些感觉还不赖的书;喜欢在实体书店看书,看看都有哪些书种书类,哪些书自己想买的用手机偷偷拍下来,然后到网上买;我对书籍是不计成本的,别人买几本书就喊贵,我可能一次性几十本书的订单就下去了,我似乎患上了“买书综合症”;我喜欢几本书同时读,一本读累了换一本,有时候也会一本书彻头彻尾看完,有时还会一直盯着把书看下去;除了看书我还喜欢看视屏,因为听讲座往往更直观快速有效;我喜欢读完后写一些简单的感悟,摘抄一些自认为有点意思的文字;我喜欢随意摆弄一下我的书,从一边搬到另一边,或者把一摞有感觉的书放到床边,然后躺在床上一本看一本换,累了玩玩手机,关灯睡觉!
呵呵,随意就好,阅读是你的事。阅读应该像水一样流动,怎么流都可以,流到哪算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