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测景(yǐng)台 唐代开元年间重建
景,通“影”。“测景”,就是测量太阳的影子。周公测测景台实际就是一个石制日晷(guǐ),用来测量太阳影子的长短和方位。
一年中影子最短的日子是夏至,最长的是冬至。均分冬至到夏至影子长短的差值,就可以定出一年的二十四节气。
甲骨文干支表 《甲骨文合集》第三七九八六片
10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60。十个天干(甲、乙、丙……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亥)组合一共有六十种可能,干支组合用来纪日,就是由甲子、乙丑、丙寅等开始,直到辛酉、壬戌、癸亥为止。用来纪日,六十天完成一个循环。这片商代甲骨上所刻的就是从甲子到癸亥的干支组合,一共六十项,非常完整。
这份干支表属于黄组卜辞。(所属商代王世为文丁至帝辛〈商纣王〉,约公元前11世纪。)它的功用目前有两种猜测的解释。一种说法以为这是贞人(占卜的巫师)练习契刻甲骨文字的习作;另一种说法以为这是贞人计算日期时供核检之用的。
日晷盘上有十二个时辰的刻度,中竖铜针。
日晷是靠影子辨识时间的工具,必须在有太阳的时候使用。也就是说,太阳落山后至日出之前的大约六个时辰(约十二个小时),人们无法用日晷计时,与这些时辰相对应的日晷上的刻度也是彻底无用的摆设。